其实端午节美食流传食用地方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端午节美食流传食用地方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端午节传统食物及寓意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食物和寓意
导读: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龙舟节,是我国非常热闹的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更多的是被当成传统文化来弘扬,有着丰富多彩民间活动,如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驱五毒等,在吃、喝、穿、戴上也都十分有讲究,甚至各地还有“专供”端午的一些传统美食。那么端午节传统食物及寓意有哪些呢?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食物和寓意?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吃粽子,这应该是全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过端午节时出嫁女儿要回娘家探亲,送端午节礼物,其中粽子是必不可少的。据说吃粽子有两种含义:一是因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二是因为怀念祖宗(敬重祖宗)。
由于端午节是一年四季中阳气最盛的时节,气温也越来越高,在这个时候人们的情绪波动都比较大,易烦躁和忧虑,特别需要一些东西来缓解这一状况。绿豆糕能大大缓解因为阳气过剩和气温过高带来的负面影响,能够有效化解烦躁和忧虑情绪,做成的绿豆糕口感细腻香滑。芝麻开花节节高,芝麻糕香甜可口,糕与高同音,有积极向上,飞黄腾达的寓意,与端午节的粽子连一起又有高中的寓意。
端午节我们这还少不了要吃咸蛋和皮蛋,在以前很小的时候,看到大人们用彩色毛线编织成五颜六色的网袋,装上咸鸭蛋和皮蛋,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寓意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健康。现在在城市很少看到,不过在我们老家还是经常见到的,小孩子们很听长辈的话,挂着网袋一整天都不取下来。
龙舟水,发生在小满至夏至期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雨与龙是联系在一起的,龙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龙飞天上,行云布雨。在自然天象上,仲夏期间正是苍龙七宿飞升正南中天之时,在《易经·乾卦》爻辞中曰:“飞龙在天”。在仲夏端午前后,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华南一带交汇,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端午强降水来时,江河水位迅速上涨,为扒龙舟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条件。浸龙舟水是流行于华南地区的传统习俗,因为龙舟水寓意吉祥,龙舟水及龙舟滑过的水人们都认为是“大吉水”,按照传统说法浸龙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贴“午时符”的习俗。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符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还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小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
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择吉日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二、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二,迎涛神说。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三、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1、端午节又称龙舟节、天中节、端阳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其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而演变而来。端午节吃粽子一是为了除瘟疫、求吉祥,二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三是光宗耀祖,四是为了“求子”。
2、最初粽子是拿来当作祭祀神灵和祖先的祭品的。因为古人认为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在这一天里,必须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及提供供品。祈求来年除瘟疫、与邪祟、吉祥如意。否则灾祸就会降临。
3、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祭祀用的粽子,渐渐出现在大家的桌子上,讲究的是福泽恩惠众人。直到现在中秋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美食。虽然每个地区的粽子可能会不同,但是所赋予的含义是一样的除邪,保平安。
4、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被秦军所迫,看着百姓深受水火之中,自己却无能为力,爱国诗人屈原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泪罗江。百姓闻之,争相划船,想要将屈原的尸体打捞上来,好好安葬。但是几日无果,又见鱼虾空游,怕他们咬食屈原的身体。就向江中投下糯米团、希望鱼虾吃了糯米团,不再去啃食屈原的尸体。
5、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食粽、纪念屈原就成为了一种习俗。屈原的故事活跃在每一个中秋节。实质上,这也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
6、端午节吃粽子是每个地方的习俗,各种各样的粽子让人眼花缭乱。比如五花肉粽、黄米蜜枣粽、红糖豆沙粽、经典鲜肉棕、栗子鲜肉粽、细沙枣泥粽等等。而且因为“粽”和“宗”音近,吃粽子又被赋予了人丁兴旺,光宗耀祖的美好寓意。粽子种类多样,赋予了人丁兴旺。
7、所以到了后来端午节吃粽子,不仅仅是因为粽子的美味,款式多样,也是因为粽子图个好彩头多子多福。
8、古时候,母亲送出嫁的女儿、婆婆送新婚的礼物,都会赠送九子粽。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习俗传闻,吃了粽子就更容易“中子”和“众子”,有人丁兴旺,多子多福的寓意。而且古代看重子嗣后代,古人对于此事尤为看重,所以送粽子图好彩头
9、最后:端午节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为了除瘟疫,求吉祥、纪念屈原、光宗耀祖和“求子”,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习俗节日。在这些美好寓意的基础之上,更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比如赛龙舟、挂艾蒲、洒雄黄酒等。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端午节或许会被赋予更多美好的含义,会有更加新颖的庆祝方式出现。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