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春节的吃食有哪些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春节美食有哪些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春节美食有哪些
1、饺子是北方年夜饭餐桌必不可少的食物,饺与交谐音,取“更岁交子”之意。另外就是饺子外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意为“招财进宝”,人们还会将硬币包在饺子里,吃到该饺子的人在新的一年里会有好的财运。
2、河南很多地方大年初一早上会吃饺子煮面,名为“金丝穿元宝”。除夕晚上饺子煮熟了捞着吃,称为“捞元宝”。
3、早期苏州百姓为纪念伍子胥,过年的时候都要做年糕,后来逐渐在全国各地盛行,比如山东的红枣年糕、北京的百果年糕、福建芋艿年糕及红/白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苏州的桂花糖年糕等。年糕谐音“年高”,是春节必备的应景食品,寄托了人们“年年高”的期望。
4、福建部分地区年初一早上要吃面条(多为线面),寓意“长长久久”。
5、春节饮食讲究好寓意,当然少不了鱼,一般为餐桌上最后一道菜,有些地方这道菜基本留下来不吃的,意为“年年有余”。并且有些地方对挑选年夜饭里的鱼也是有讲究的,鲢鱼为连年有余,鲫鱼和鲤鱼为大吉大利,鲑鱼则为富贵有余。
6、在江苏靖江,不管是招待客人还是逢年过节或者办喜事,都一定要吃馄饨。除夕早上,家家户户就开始剁菜馅包馄饨,从年三十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馄饨就酒,越吃越有”,寄托了靖江人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
7、四川地区大年初一的早餐要吃汤圆,这天的汤圆叫“元宝”,吃汤圆叫“得元宝”,取其团圆、圆满、甜美之意。扬州人新年之一天要吃四喜汤圆,寓意事事如意、合家团圆;上海人年初一早饭也是吃汤圆,寓意圆圆满满、有财有势。
8、“无鸡不成宴”是广东人的口头禅,广东、香港一带过年一定要吃鸡,鸡与吉发音相似,代表生活吉祥如意。湖北人过年则是要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鸡翅寓意展翅高飞,鸡爪寄意“新年抓财”,吃鸡骨头则表示“出人头地”。
9、湖南湘西土家族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腊月二十,土家族人都要打糯米糍粑,客家人过节也有吃糍粑的习惯。
10、广西壮族人过年有吃年粽的习俗,每年春节前几天壮家人都要包粽子或买粽子,初一、初二有客人来一定要吃粽子。
11、广东人过年还要吃生菜,生菜与生财谐音,寓意来年兴旺发财。
12、在春节习俗里,有些地方有吃蛋、送蛋的传统,年夜饭餐桌上也必不可少,名为“团圆蛋”。大年初一的早上要吃荷包蛋,而且要先吃蛋黄,寓意新的一年日子会圆满红火。
13、福橘是福建的特产,部分地区过年要摆福橘、吃福橘,橘与“吉”谐音,意为“福”、“吉”,寓意吉祥如意、招福纳吉。
14、八宝饭是上海人传统年夜饭必不可少的食物,象征团团圆圆、吉祥平安。
15、福州人年夜饭里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是太平燕,也称扁肉燕。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都一定要吃太平燕,所以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的说法。
16、福建闽南地区除夕的晚上都要做一锅米饭摆在餐桌上,一直要放到正月初一,也叫“过年饭”,寓意“年年有余”。
17、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历史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扫尘、贴春联、祭祖、拜岁、点爆竹、拜年等等。
18、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燃放爆竹。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19、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神祭祖活动演变而来。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被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
20、在传说中,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在大年初一出没;于是便有了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春节习俗。
二、春节的传统美食有哪些
1.饺子:北京俗谚:“好吃不过饺子”,广受普通百姓的欢迎。饺子,又称“水饺”,因为形态微扁,在有些地方又被叫作“扁食”。多用皮包馅,通过水煮或煎、炸、蒸等 *** 加工成熟。饺子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每逢新春佳节,饺子就更是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
2.春饼:古代立春日所食之面饼,烙得很薄,又称薄饼。与数种生菜同食,则号为春盘。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江南也有春饼,但做法不同于北方。
3.元宵: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元宵在宋代时就很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通常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原料为馅,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团圆圆、生活美满之意。
4.年糕:年糕多是以糯米(江米)或糯米粉为原料,添加不同的辅料制成的节令食品。过年吃年糕的传统习俗,从周代就开始了。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既寄寓了五谷丰登、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又取“年高”的长寿之意。如今的年糕已经发展成色彩丰富、形状各异的新年美食。
5.元宝汤:元宝汤即馄饨,因其形似元宝,故称“元宝汤”。吃馄饨寓意招财进宝,象征财源如汤水滚滚而来。一般或以猪肉、菠菜、青韭为馅,或以羊肉、白菜为馅。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中午要喝元宝汤。
6.糖瓜: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十分坚实,且糖内形成了一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民间每年腊月二十三讲究吃糖瓜。
7.屠苏酒:屠苏酒据说是我国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由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苃等中药入酒裂闷中浸制而成,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将其流传开来。屠苏,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饮屠苏酒也是过年的一种风俗。据说于正月初一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
8.二米子饭:在中国北方,有的人家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做“梁盯隔年饭”,意思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这盆饭通常用大米、小米混合做成,俗话叫“二米子饭”,又叫“金银饭”。
9.七宝羹:旧俗,农历正月初七日要采七种菜蔬拌和米粉作羹,称“七宝羹”。由于各地物产不同,“七宝羹”所用的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一般常见果菜包括芥菜、芥蓝、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等。
10.五果汤:五果汤是在广东省潮汕地区尤其陆丰市东海闷烂镇人们更爱的传统宵夜之一。春节时常用来招待客人。由薏颂告米、芡实、桂圆肉、莲子和小豆煮成,有的橡罩和不用莲子,加柿饼煮时加入白糖,清润可口。
三、人们在春节吃的食物有哪些
1.旧时北京、天津的家庭在春节期间会准备大米干饭,搭配猪肉、牛肉或羊肉炖菜,以及几个炒菜。
2.陕西的家宴通常包括四大盘炒菜和凉菜,以及八大碗烩菜和烧菜,内容丰富。
3.安徽南部的菜肴种类繁多,肉类菜品如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等,还有各种炒肉片和炒肉丝。
4.湖北东部地区春节时的特色菜肴包括“三蒸”(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鱼糕、肉糕、羊糕)和“三丸”(鱼丸、肉丸、藕丸)。
5.哈尔滨的家庭会准备8到16个不等的热炒菜,主要是鸡、鸭、鱼、肉和蔬菜。
6.江西南昌地区的年夜饭通常有十多道菜,注重四冷盘、四热盘、八大主菜和两个汤,讲究色彩和寓意。
7.苏州地区春节餐桌上有青菜、黄豆芽和芹菜等蔬菜,寓意吉祥如意。
8.湘中南地区则会准备一条鲤鱼和猪肘子,分别象征“团年鱼”和“团年肘子”。
9.皖中、皖南的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寓意敬祖和年年有余,另一条鲢鱼象征连子连孙。
10.祁门的家宴之一碗菜是“中和”,寓意和气生财。合肥的饭桌上会有一碗“鸡抓豆”,象征着抓钱发财。
11.安庆的当家人会在饭前吃一碗面条,称为“钱串子”。
12.南昌地区春节必食的年糕、红烧鱼、炒米粉等,寓意年年高升、年年有余等吉祥寓意。
13.湖南春节之一餐吃“年糕”,寓意每年都比去年更好。苗族人民则会吃甜酒和粽子,寓意生活甜蜜和五谷丰登。
14.湖北有的地方春节之一餐喝鸡汤,象征平安,而主要劳动力吃鸡爪,寓意抓财;年轻学子吃鸡翅膀,寓意展翅高飞。
15.荆州、沙市的之一餐要吃鸡蛋,象征吉祥如意,客人则要吃“荷包蛋”,意在银包金,金缠银。
16.江西鄱阳地区之一餐吃饺子和鱼,寓意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饺子中还放糖块、花和银币。
17.广东部分地区春节之一餐吃“万年粮”,寓意不愁吃喝。潮州则吃“腐圆”和“五果汤”,寓意生活甜美。
18.广西壮族人春节之一餐吃甜食,寓意新的一年生活美好。
19.福建闽南人春节之一餐吃面线,寓意年年长久。
20.江苏、浙江部分地区春节之一餐吃“春盘”,由芹菜、韭菜、竹笋等组成,寓意勤劳长久。
21.安徽一些地方春节之一餐咬生萝卜,名为“咬春”,寓意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22.河南部分地方春节之一餐吃饺子与面条同煮的饭,寓意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
23.台湾春节之一餐吃“长年菜”,寓意绵绵不断,长生不老。
24.豫南地区除夕夜的年夜饭午夜时分才结束,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再上鱼,象征年年有余。
25.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等,寓意年年高、步步登高。
26.四川除夕时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寓意团圆和团团圆圆。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