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是什么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15

大家好,关于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是什么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都有哪些
  2. 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是什么
  3. 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有哪些
  4. 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谚语

一、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都有哪些

1.大寒节气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此时寒潮南下频繁,风力大,气温低,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2.大寒节气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叠,因此在这个节令中,除了符合节令的农事活动外,还需要为过春节忙碌——赶年集、置办年货,写春联,提前准备各种祭拜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提前准备年货礼盒,腌制各种香肠、香肠腊肉,或油炸烹调荤菜等各种年肴。

3.在大寒节气,人们还会祭祀祖先及各种神明,祈求明年顺顺利利。因此,大街上常出现大家争相购买白芝麻秸的景象,还有一些人会在除夕之夜将白芝麻秸洒在走动以外的道路上,供儿童踩碎,寓意“踩碎旧岁,迎接新春”,同时以“碎”、“岁”的谐音寓意“福寿安康”,讨得新年快乐的好彩头。

4.大寒节气也是进补的好时机,尤其是在小寒以后,迎而夺少阳之气,对于身体素质较弱的人来说,小寒进补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因此有“小寒大寒,防沙保暖,早喝山参、黄芩酒,晚服杞菊地黄丸”的说法。

5.广东省佛山市民俗有小寒节瓦锅蒸制糯米糕的风俗习惯,糯米味甘,温性,比一般稻米含糖分高,食之具有保暖滋补的作用。

6.富贵人家在大寒饮食上的注重更为精细。因小寒与春分交叉接,所以小寒进补的食材量逐渐减少,多加入些官桂、姜片、柴胡、山参、白芷等具有升散特性的食材,以适应未来春季天地万物的升发。

7.冬天阳光柔和宜人,没有夏天的强烈,常常在阳光下休息,非常有利于身体健康。乏力取火的人,通常待在有阳光的地方,工作或休息,名叫“晒太阳”。

8.滚铁环是冬季里儿童取暖的一种游戏。孩子们分成十余人一组,平均分为两队,相互背对背坐下来,用尽力气推挤,以能迫使对方倒退为胜。这个游戏通常在长椅或大的门槛上进行。孩子们游戏后,汗水淋漓却感觉不到寒冷。

二、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是什么

大寒节气的特点是天气十分寒冷,降水量小。大寒的风俗为:

1、准备年货。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过了大寒又立春,即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年节恰在立春前后,大寒一到年味渐浓。大寒节气由于近年,这节气期间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这节气期间,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腊味年肴,准备年货。

2、蒸煮糯米饭。岭南民谚有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在传统节气中极冷的一天,广东民间形成吃糯米饭的习俗。如今在广东,常见这样的情景,大寒来临前,家家户户煮上一锅香喷喷的糯米饭,拌入腊味、虾米、干鱿鱼、冬菇等,以迎接传统节气中最冷的一天。

3、尾牙祭。我国南方一些地方的风俗,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等。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

4、吃腊八粥。腊八节是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节日,这节日习俗是吃腊八粥。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

5、喝鸡汤、炖蹄膀在江苏一带民间有“一九一只鸡”的传统食俗。虽然大寒节气已是农历四九前后,但南京人依然要喝鸡汤。做鸡必须用老付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构祀、黑木耳等同炖。鸡汤美味滋补很适宜在寒冬时享用。

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是什么-第1张图片-

三、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有哪些

一、大寒节气的气候特点:大寒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征表现为严寒、雨雪、大风。在此期间,大气环流相对稳定,每隔大约20天,会出现一次环流调整,往往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现象。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6℃至8℃之间,较小寒时节略高。

1.“食糯”:在大寒这天,传统上有吃糯米食物的习俗。

2.“纵饮”:指的是在节日里放松心情,尽情欢聚饮酒。东汉时期的蔡邕在《独断》中提到:“腊者,岁终大祭,纵吏人宴饮也”。

3.“除尘”:又称为“除陈”、“打尘”,意为扫除不祥之气。有俗语云:“腊月不除尘,来年招瘟神。”通常,除尘活动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即“祭灶”日进行,并且在这一天扫尘时需要保持安静,避免大声说话,以求来年平安。

4.“糊窗”:即用新纸裱糊窗户,寓意着“糊窗户,换吉祥”。有的人家和唯还会剪制吉祥图案贴在窗户上,这被称为“贴窗花”,通常在腊月二十五进行。

5.“赶婚”:由于腊月底诸神上天汇报工作,人间此时百无禁忌,因此赶在这时结婚无需挑选吉日。同时,正值农闲时期,所以民间有“岁晏乡村嫁娶忙”的说法。

四、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谚语

大寒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预示着天气非常寒冷,非常适合养生,千百年来也流传了不少习俗。

1.雨雪、大风、低温: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我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

2.雨量增加、防寒防冻:常年大寒节气,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量仅较前期略有增加,华南大部分地区为5至10毫米,西北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至5毫米。华南冬干,越冬作的这段时间耗水量较小,农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并不突出。

1.迎灶神:常用的灶神联上往往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字句。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和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2.食腊八粥:小寒之后过15天就是大寒的节气,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其间还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节,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的时候,人们就会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斗孙甜美味的腊八粥,是人们过年中必不可少的一道主食。

3.尾牙祭: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时甚至连我国更大的节庆春节也处于这一节气中。大寒节气中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

4.吃糯米饭:岭南民谚有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在传统节气中极冷的一天,广东民间形成吃糯米饭的习俗。如今在广东,常见这样的情景:大寒来临前,家家户户煮上一锅香喷喷的糯米饭,拌入腊味、虾米、干鱿鱼、冬菇等,以迎接传统节气中最冷的一天。

5.喝鸡汤、炖蹄膀、做羹食:在江苏一带民间有“一九一只鸡”的传统食俗。虽然大寒节气已是农历四九前后,但南京人依然要喝鸡汤。做鸡必须用老付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构祀、黑木耳等同炖。鸡汤美味滋补很适宜在寒冬时享用。但是更具南京特色的要数腌菜头、炖蹄膀,这是南京人独有的吃法,小雪时腌的青菜此时已是鲜香可口;蹄膀有骨有肉,有肥有瘦,肥而不腻,营养丰富。腌菜与蹄膀可谓荤素搭配,肉显其香,菜显其鲜,符合科学饮食要求,且便于家庭制做。腊月时,老南京还喜欢做羹食用。

6.买芝麻秸:以前,大寒时节的街上,还常有人争相购买芝麻秸。到了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求得新年好口彩。

7.蒸腊米:天津人会在腊月最寒冷之时,蒸腊米。所谓蒸腊米,就是在大寒时节,家家户户会拿出一些上等好米洗净蒸透,之后铺摊在芦席上,等冷透后晒干,装进干净的瓷缸内储存,即使放上几十年也不会坏。夏天吃这种米可以免泻痢;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用蒸腊米煮食。对脾胃有益。

8.吃消寒糕:吃“消寒糕”的习俗在北京由来已久。“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种,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有温散风寒、润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选择在“大寒”这天吃年糕,还有“年高”之意,带着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头。所以老北京的习俗中大寒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带着吉祥味,也能驱散身上寒意,所以称为“消寒糕”。

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和大寒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是什么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大寒 节气 风俗 特点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