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补中益气汤和一般人我不告诉他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补中益气汤以及一般人我不告诉他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补中益气汤方 名
1、补中益气汤,补养之剂,以补中升阳为总。
2、编编号027,组成包括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
3、歌诀中,以'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点明汤剂之组成与作用。'麻人赶猪,虎皮当旗'是其形象化表达,其中'麻'代表升麻,'人'为人参,'赶'为甘草,'猪'即白术,'虎'是柴胡,'皮'指陈皮,'当'是当归,'旗'则是黄芪。形象描述了各药物在汤剂中所起的作用与配合。
4、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二、补中益气汤组成
1、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甘草8味药物组成。依据中药组方“君臣佐使”的原则,黄芪是本方中的君药,白术、人参或党参、甘草为臣药,陈皮、当归为佐药,柴胡、升麻为使药。
2、之所以是这么组方,是因为经方创作者李东桓认为部分脾胃虚的患者是由肺气不足引起的,所以选用黄芪为君药,以固肺气。臣药中的人参补元气、健脾;甘草和中益脾;白术燥湿健脾,所以选用这三位与黄芪配伍,标本兼治。另外当归和血补阴,陈皮行气宽中、导滞,用于缓解脾胃虚弱带来的营养不良、消化不良等情况,起到一个辅佐治疗的效果。再配以柴胡、升麻,起到一个升提下陷阳气,脾胃调和的功效。
3、另外补中益气汤组成药物的性味有其独到之处。黄芪气温平味甘,人参气温味甘,白术气温味甘,当归气温味甘辛,橘皮气温味苦,升麻气平味微苦,柴胡气味平味微苦,甘草气味微苦。综上可见,补中益气汤用药气味以甘温为主,稍佐以辛味。
三、补中益气汤是什么
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升麻、柴胡、陈皮、当量身、白术组成。主治:脾胃气虚、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或饮食无味、四肢无力、舌淡苔薄白、脉虚软无力;或气虚下陷、肛脱、子宫脱垂、久泻久痢、久疾等症。本方为补气助阳的代表方。以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舌淡、脉虚或气虚下陷症为辩证要点。
四、补中益气汤的做法
中益气汤是一道养生补气的汤品,其做法如下:
1.将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和熟地用清水浸泡30分钟。
2.鸡肉或猪蹄骨用清水煮熟后捞出备用。
3.将泡好的药材连同红枣一起加入煮鸡肉或猪蹄骨的汤中。
4.将汤煮沸后转小火慢炖1-2小时,直到药材呈透明状。
5.汤煮好后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盐进行调味。
6.将炖好的中益气汤分装入碗中即可。
提示:煮汤的时间可以根据喜好来决定,煮得时间越长,汤越浓郁。适量的鸡肉或猪蹄骨可以提供汤品更鲜美的口感。根据个人需要,还可以添加其他适合补气的食材,如枸杞、淮山等。
五、脾胃久虚难调***补中益气汤***3种加减有奇效***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身、白术、陈皮、柴胡、升麻组成。
朱丹溪用《补中益气汤》加表药一二味以治虚人外感,认为“脾胃一虚,肺气先绝。”病机主要反映为脾胃虚弱,营气不升,谷气下流,下焦阴火反上乘阳位;脾胃受损,阴火上干,助心火之上灼,犯脾土而刑金。肺气先伤,卫外不固,所以症似外感。
东垣制《补中益气汤》,是以甘温“补其中而升其阳”益肺气而固腠理。由此可见,补中益气汤不仅是治劳倦内伤的代表方,而且虚人外感亦可用。方意重在“甘温除热”,“甘寒泻火”则很难体现。但“加减法”中常用麦冬、生地黄等味,这对我很有启发。
自东垣以后,历来医家于《补中益气汤》的评论毁誉参半,意见集中在对升麻、柴胡二味的取舍上。
我认为,劳倦内伤之证,表现有“脉浮大虚缓,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的特征。因为脾胃中元气下陷,阴火才能上升。“火与元气不两立”,主要问题是元气不足,不同于丹溪所谓“肾阴虚亏,相火妄动”,脉来细数,骨蒸盗汗之证。
从而悟出《补中益气汤》中升麻、柴胡二味在内伤诸证运用中,可以化裁尽变,调停去取。举3例足以说明。
1、护卫益气汤(即补中益气汤之升麻、柴胡易桂枝、芍药)
用于脾胃虚弱,不能顾护营卫。“脾为营之本,胃为卫之源”,胃弱脾虚,失于纳运,水谷之资,难以化生精微。营气虚而生寒热,卫气疏而见自汗,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柴胡,配桂枝、白芍以和畅营卫,调达表里,故名《护卫益气汤》。
夏月感寒,发热,自汗出,恶风寒,头痛骨酸,咳嗽胸满,少气倦怠,食少便溏,暑月身着厚棉犹觉畏冷,不敢洞开窗户已一月余。察舌淡,苔薄白腻,脉象虚缓,面容萎悴。显然脾肺气虚,卫阳不足之象。
法宜甘温益气,甘辛 *** ,护卫益气汤加熟附子、淡生姜、大红枣,连服达二十剂而康复。
2、扶阳益气汤(即补中益气汤之升麻、柴胡易炮姜、附子)
用于脾阳不足,恶寒身倦,少气懒言,肢冷便泻等症。多由中焦元气虚冷,连及脾肾阳衰。水谷精气失于输布,卫阳不足,难以抗御外邪,则背寒肢冷;中虚谷气下流,则腹胀飧泻。法当补脾建中为主,兼顾肾阳,故于补中益气汤中去升麻柴胡之僭越,易附子干姜之温里,名为《扶阳益气汤》。
泄泻月余,日夜无度,短气浮肿,行动颤抖,面容暗滞,舌干苔白,脉沉弦濡,表现阴乘阳位。缘由肾阳不足以温养脾气,肾水反足以侵凌脾土。法应温肾扶脾,用扶阳益气汤加茯苓、肉蔻、砂仁、官桂、五味子等味,服十剂,泻渐止,诸症平。
本例为脾阳虚,“火不生土”。然而,久泻、脾胃气虚,必导致“土不生金”。肺气虚弱,则出现短气浮肿。故此案脾肾同治,肺胃兼顾,乃温阳益气之变法。
3、安神益气汤(即补中益气汤之升麻、柴胡易枣仁、茯神)
用于心脾俱虚,怔忡失眠,头晕目眩,食欲不兴之证。病人多因饮食、劳倦或情志所伤。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易于横脾土而累子(心)气,以至心脾更虚,气血失调,营卫失济。故制《安神益气汤》调理脾胃,安养心神。
素嗜酒,有失眠病史。一日,忽感胸膈痞胀,气上冲咽喉,顿时吐血不止,面色苍白,精神困乏。诊察舌苔淡黄,脉弦大而数。“阳络伤则血上溢”,阳明胃络出血,来自饮酒过度,湿热久蕴,最伤胃络,一旦暴发,挟冲脉之气载血上行。“冲为血海,丽于阳明”而荫于肝,血热妄行无制,涌吐如潮而不可遏。
疏方:生地炭、侧柏炭、白茅根、生赤芍、牡丹皮、枳椇子、雪藕节、山栀炭、清童便,一日两剂,连服二日而血止。因出血过多,心脾失养见脉浮芤,自汗失眠,口干心悸尤甚,改用补益心脾,滋复营血之法。安神益气汤加炙远志、广木香、龙眼肉、淮小麦等,服后,元气渐复,汗止神安。
这些加减 *** ,必须在脾胃久虚的病变中,正确掌握,灵活变通。“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切不可盲目用药。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巨大,大多保持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身体健康或多或少会受影响。身体诸多表症皆发于五脏,五脏不安就会导致:心肾不交,肝火郁结,脾胃虚弱,血不足,痰热上扰等五行失守,继而导致:失眠,多梦,易惊醒,乳腺增生、便秘或便溏、月经不调、痰湿肚腩肥大,更年期综合征等五脏相关症状,调理首要也不在于病急乱投医一股脑的出现什么就改善什么的单一调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调,方可事半功倍。
六、补中益气汤的主治证是
2.补中益气汤的主治证是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玉屏风散的主治证是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关于本次补中益气汤和一般人我不告诉他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