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炒西葫芦致癌吗是真的吗,西葫芦致癌的说法是真的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 西葫芦炒熟有毒是真的吗
- 炒西葫芦 致癌(炒西葫芦致癌是谣言吗)
- 西葫芦致癌的说法是真的吗
- 炒西葫芦致癌是谣言吗
- 西葫芦致癌的说法是真的吗 含有致癌物质吗
- 炒西葫芦被指致癌我们该怎么办
- 西葫芦致癌说法是真的吗 西葫芦有毒是真的吗
一、西葫芦炒熟有毒是真的吗
1、西葫芦是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吃到过、清炒西葫芦、凉拌西葫芦等,也是很受欢迎的蔬菜,是没有毒的,只要把蔬菜清洗干净,煮熟吃就可以的。有毒这个说法不是真的。
2、西葫芦是属于一种蔓生草本植物,它的根茎都非常的有特点,茎上面有一些沟,叶柄比较粗壮,叶片是非常硬的,而且形状看起来有点像三角形。西葫芦的原产地是在北美洲,从19世纪开始,中国引进了这种植物进行栽培,现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特别受欢迎,因为它的营养和口味都非常的出众。
3、生长期最适宜温度为20-25℃,15℃以下生长缓慢,8℃以下停止生长。30℃以上生长缓慢并极易发生疾病。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25-30℃,13℃可以发芽,但很缓慢;30-35℃发芽最快,但易引起徒长。开花结果期需要较高温度,一般保持22-25℃更佳。根系生长的更低温度为6℃,根毛发生的更低温度为12℃。夜温8-10℃时受精果实可正常发育。
4、光照强度要求适中,较能耐弱光,但光照不足时易引起徒长。光周期方面属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条件上有利于茎叶生长,短日照条件下结瓜期较早。西葫芦喜湿润,不耐干旱,高温干旱条件下易发生病毒病;但高温高湿也易造成白粉病。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砂土、壤土、黏土均可栽培,土层深厚的壤土易获高产。
二、炒西葫芦 致癌(炒西葫芦致癌是谣言吗)
1、揭秘炒西葫芦致癌迷思,真相大白!
2、炒西葫芦,这个家常菜肴,是否真的隐藏着致癌的疑云?许多人对此抱有疑虑。今天,我们来深入探讨这个谣言背后的科学原理。
3、谣言粉碎:炒西葫芦并非致癌元凶
4、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炒西葫芦本身并不是直接致癌的罪魁祸首。西葫芦在烹饪过程中,如油炸,确实会生成少量的丙烯酰胺。但请大家放心,这些丙烯酰胺的生成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蔬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通常发生在高温下,如马铃薯、洋葱等。
5、专家指出,这些生成的丙烯酰胺在正常食用量下,其对健康的潜在风险微乎其微。它与某些癌症的风险关联已被夸大,目前科学研究并未证实西葫芦或丙烯酰胺会导致癌症。所以,偶尔的炒西葫芦,不必过于担心。
6、尽管如此,保持均衡饮食才是关键。我们应该选择更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它们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能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增强免疫力。新鲜的西葫芦不仅美味,而且营养丰富,烹调方式多样,如清炒、蒸煮,既能保留其营养,又避免了可能的风险。
7、总的来说,炒西葫芦致癌的谣言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它只是烹饪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只要合理烹饪,享受美食的同时,我们无需过度恐慌。健康生活,从每一口菜肴做起。
三、西葫芦致癌的说法是真的吗
西葫芦是一种葫芦科南瓜属植物,也是常见的一种蔬菜。西葫芦皮薄肉厚、汁多。西葫芦的营养价值极高,含有较多维生素C、葡萄糖等其他营养物质,尤其是含钙量极高。是多数家庭喜爱烹饪的一款菜。
中医认为西葫芦具有除烦止渴、润肺止咳、清热利尿、消肿散结的功效。对烦渴、水肿腹胀、疮毒以及肾炎、肝硬化腹水等症具有辅助治疗的作用。能增强免疫力,发挥抗病毒和肿瘤的作用。能促进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可有效地防治糖尿病、预防肝肾病变,有助于增强肝肾细胞的再生能力。
3、西葫芦致癌是因为高温爆炒后的西葫芦会释放致癌物质。
西葫芦在高温加热后会释放出的丙烯酰胺。丙烯酰胺是一种致癌物,摄入过多容易损害人体神经系统。但并非所有的炒菜都能够产生这种物质。长期在120摄氏度以上的情况下持续加热,才容易产生这种致癌物质。我们可以换个健康的方式来烹煮西葫芦。
四、炒西葫芦致癌是谣言吗
炒西葫芦致癌是一种谣言,虽然西葫芦在高温下产生极少量的毒素,但是对人体是无害的。由于西葫芦在炒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丙烯酰胺,其一般原因是蔬菜中的两种物质在高温下发生反应,最终自然产生,因此平时的时候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五、西葫芦致癌的说法是真的吗 含有致癌物质吗
很多人说吃西葫芦会致癌,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而是它在爆炒的情况下会产生毒素。具体内容如下:
西葫芦在爆炒的过程中,确实会产生一种名为丙烯酰胺的物质,它是一种致癌物质。所以,西葫芦在爆炒过程中确实会产生毒素,但是这种毒素含量非常少,一般来说,一天吃上15.5斤以上爆炒的西葫芦才会有致癌的风险。
总的来说,西葫芦爆炒过程中确实有致癌的风险,但是日常食用量并不会有致癌的风险。如果是水煮的方式吃西葫芦危害性就更小了,并不会影响日常食用。
西葫芦只有在高温爆炒的时候,才会产生有害物质。根据营养学家证实,西葫芦是无毒的,有问题的是烹饪方式。为了安全,可以选择用水煮或是蒸制的方式在食用西葫芦,而如果高温炒制西葫芦的时候,要学会控制好温度,如果温度超过120摄氏度,则会产生微量的毒素,对身体有害。
其实无论是什么食物,经过高温爆炒或是油炸,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甚至有致癌的风险,但是少量食用并不会产生问题,所以也不用过度恐慌。
我们通过以上关于西葫芦致癌的说法是真的吗含有致癌物质吗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会对西葫芦致癌的说法是真的吗含有致癌物质吗有一定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六、炒西葫芦被指致癌我们该怎么办
今天就让小编为各位分析一下炒西葫芦被指致癌?我们该怎么办?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网上一直流传“西葫芦会致癌”这个话题。这不是一道很家常的菜吗?难道真如这些文章所说,我们和炒西葫芦从此要挥泪说再见?
网上一直流传“西葫芦会致癌”这个话题
而且很多文章竟然把“炒西葫芦排在了致癌首位”
接下来就由话食团带着大家一起去探索一下这个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西葫芦能致癌”这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谣言都不是空穴来风的,总有那么一些原因才会让大家产生疑问!而咱们所要讨论的“西葫芦能否致癌”也是一个道理,这个问题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这个问题的源头就是西葫芦经高温炒制会产生丙烯酰胺,具体的过程是天门冬酰胺这种氨基酸和还原糖如葡萄糖两种物质经过120摄氏度以上高温炒制3分钟后,能发生美拉德反应,从而形成丙烯酰胺。
而,丙烯酰胺正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潜在致癌物,目前已发现与摄入含有丙烯酰胺食品有关的癌症部位包括:女性乳腺、子宫内膜、卵巢及男性前列腺、食道、胃、结直肠、胰腺、膀胱、肾脏、口腔、口咽-喉咽、喉、肺、脑、甲状腺等[1]。这也难怪大众对西葫芦能致癌这个问题这么关心呢,因为丙烯酰胺真的很毒啊!
超哥一再说过,不看剂量谈功效或者毒性都是浮云。从上面可知,西葫芦经高温会产生丙烯酰胺,那么产生的量是多少呢?
曾有实验发现,分别用1200瓦和1600瓦的电磁炉干炒和油炒西葫芦3和6分钟,发现西葫芦经高温加热释放出来的丙烯酰胺达到了360微克/公斤西葫芦,也就是180微克/斤西葫芦,且干炒和油炒的结果无异[2]。
而国际权威的《食品和化学毒物学》杂志指出,丙烯酰胺致癌作用的安全摄入量上限是每千克体重2.6微克,神经毒性的安全摄入量上限为每千克体重40微克。对体重70千克的人来说,能承受的安全摄入量为182微克,神经毒性的安全摄入量为2800微克,这两个数字分别相当于一天吃1斤和15.5斤爆炒西葫芦[3]。而且,这个安全摄入量不是指一超过就会得癌症,而是超过这个剂量会提高癌症的发病风险而已。
我们发现香港食物中心的实验中每斤西葫芦释放180微克丙烯酰胺,对一个体重为70千克的人来说丙烯酰胺的摄入量是处于安全范围之内的,但是对低于70千克体重的人来说是低于安全摄入量的。但是,如果我们在烹制西葫芦的时候不选择炒,而是水煮,丙烯酰胺的量就大大减少了,可能只有25微克。这是因为水的温度更高也只是100℃,达不到120℃的高温,丙烯酰胺产生就没那么快,也没那么多。
所以,炒西葫芦是会产生丙烯酰胺,但要摄入超过安全量,需要每天吃1斤以上。同时,致癌风险与烹制方式相关,炒西葫芦产生的丙烯酰胺含量高,水煮西葫芦产生的丙烯酰胺量不高,比较安全,所以人们在食用西葫芦时可选择水煮的方式哦,健康又安全!
[1]?董红运,于素芳.丙烯酰胺的致癌性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2, 29(9).
[2]?季天也.炒菜可产生2A类致癌物扒一扒“致癌蔬菜”真相[J].环境与生活, 2015(1):60-65.
[3]?于素芳,谢克勤.丙烯酰胺的神经毒性研究概况[J].毒理学杂志, 2005(3):242-244.
想要了解更多食品安全健康知识,请记得关注“话食公益科普”哦
一般在家煮食,并不像专业厨房可随时量度食物有多高温。怎样知道高低温呢?了解各种脂肪和食用油的「烟点」( *** oke point)是非常重要的。烟点的定义,就是在这个温度上,脂肪或油产生气化,分解成为可能致癌、含有自由基(free radical)的物料,这时油的味道也变得浓烈刺鼻和令人不适,意味着正在加热的食用油,已达加热的顶点。一旦超越烟点,无论是哪一种食用油,基本上已变得毫无食用价值,不宜进食。
当然,话说回来,平常吃点烧焦的食物是肯定达不到致癌量的。
呵呵,吃炒西葫芦致癌。看起来,头头是道。听起来骇人听闻。虽然不是空穴来风,但真的有些小题大做。我想问的是吃了这样的炒西葫芦,有毒的致癌物在体内。能存留多少时间?而炒西葫芦作为副食,你一天,一个月,一年能吃多少回呢?如果你每天以西葫芦粿腹,那我劝你别再吃了。可是要是你一周一个月一年只吃几次那你吃吧。它会比你吃的米面肉类要安全的多呢!你不相信?那你去看看转基因粮食,再看看农作物里各种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吧,还有肉那些一个月日龄的肉鸡肉鸭,那些奶粉,那些四五个月的肉猪,那里面含有多少添加剂,和有害物质吧。在当今时代我们还能吃什么,还有什么是安全的?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称,该中心于2010年至2011年间,共收集了133种食物样本,包括肉类、蔬菜、豆类及麦制品等。结果发现样本中47%的食物含有可能令人致癌的丙烯酰胺,其中,零食类所含更高,平均达到每公斤680微克,其次是蔬菜及其制品,平均每公斤含53微克。
该中心又将22种蔬菜样本送到实验室,将它们分别用1200瓦和1600瓦电力的电磁炉不加食油干炒,时间为3分钟和6分钟。结果发现炒菜时间越长、温度越高,蔬菜释放出的丙烯酰胺就越多,加入食用油炒和干炒的检测结果无异。
其中,西葫芦高温加热后释放出的丙烯酰胺最多,平均每公斤高达360微克,仅低于零食类的薯片(680微克)和炸薯条(390微克)。大蒜、洋葱在高温烹调后,平均每公斤分别释放200微克、150微克丙烯酰胺,位列第二、第三名。此外,空心菜(140微克)、灯笼椒(140微克)、茄子(77微克)、芥兰(61微克)、丝瓜(60微克)、西芹(54微克)、芥菜(52微克)均进入前十名。相比之下,生菜、菠菜、苋菜在炒制后,释放出的丙烯酰胺较少,平均每公斤低于10微克。
另外,报告显示,香港人每日膳食中,平均摄入丙烯酰胺量为每公斤体重0.21~0.54微克,暴露限值介于334~1459。而中国内地居民平均每日丙烯酰胺摄入值为每公斤体重0.286~0.49微克,暴露限值在367~1069之间。一般来说,暴露限值越小,对公众健康值得关注的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总的来说,香港和内地都处于“值得关注”的水平。
关于老百姓对炒蔬菜致癌的疑问,香港食物安全中心顾问医生何玉贤解释,含有天门冬酰胺和还原糖的食物,经过120摄氏度以上高温炒制,会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丙烯酰胺。天门冬酰胺是天然的氨基酸,在豆类、蔬菜中的含量较高。不同蔬菜中天门冬酰胺含量不同,因此释放出的丙烯酰胺会有差异。
这样的说法科学吗?记者采访了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何洪巨。他看到此次报告后认为,“这个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性。之前,我们只知道油炸、烧烤淀粉类食品,比如炸薯条、烤土豆片中含有丙烯酰胺。但报告指出高温炒蔬菜也会释放丙烯酰胺,值得重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在了解这一说法后表示:“实验本身其实是‘美拉德反应’,简单来说,含有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食物,经过120摄氏度以上高温烹制后很容易发生此反应,释放出丙烯酰胺。并且,高温加工过的蔬菜,其他各项营养指标也不会好。”此外,她还指出,口感上比较酸的蔬菜,如番茄等,较不易发生“美拉德反应”。而口感上发甜的蔬菜,本身含糖就多一些,再加上酸度低,相对更容易发生此反应,比如实验提到的西葫芦、洋葱等。
老百姓不禁要问“丙烯酰胺”究竟是什么?据何洪巨介绍,它原被认为是工业化学物,但近年发现,高温油炸、烧烤食物也会产生大量丙烯酰胺,这种物质很有可能致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丙烯酰胺列为第二类致癌物。此外,丙烯酰胺还会损害人体神经系统,摄入高剂量的丙烯酰胺会令人情绪低落,产生幻觉,甚至失去记忆。
报告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不少公众恐慌。但情况真的如此严重吗?对此,范志红表示,从理论上讲,实验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和老百姓日常处理蔬菜的情况不太相符。如果据此结论就提倡人们别炒某些菜了,并不太合理。平时做饭,很少人会将蔬菜在滚烫的锅里炒那么久。六七分钟就很容易把蔬菜炒焦,影响口感。而且,一般来说,炒蔬菜时,多少会出些水,锅内温度会随之降低,不易达到发生“美拉德反应”需要的高温。不过,实验提醒了人们,炒糊的菜不要吃,其有害物质会明显增加。另外,蔬菜不要烤着吃,烤后焦黄、变深、发黑的蔬菜,往往发生过“美拉德反应”,含致癌物。
对于健康的烹调方式,首先,范志红建议,千万不要等到油冒烟了再炝锅。这种做法除了使菜更易释放丙烯酰胺,还会产生很多有毒物质,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其次,她推荐用煎闷,也叫水煎的 *** 炒菜,即先放油,待油温合适后把菜放进去,等温度升高,蔬菜有水渗出了,马上盖锅盖把菜闷起来。这时,蒸汽一下子就会起来,100摄氏度的蒸汽完全能把菜闷熟。只是需注意把握火候,更好用中火,因为火太小,蒸汽就起不来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也强调,报告虽有其科学性,但老百姓千万不要因噎废食。她建议:一、报告中上榜的蔬菜能生吃的尽量生吃。二、多用蒸的 *** 烹调,少用高温煎炒。三、炒菜前先用水焯1分钟,缩短炒制时间,不过经过两次加热,维生素损失会比较多。四、更好低温烹调,控制锅中食物的温度,也可降低致癌风险。五、蔬菜在加工时尽量别切成薄片,因为越薄受热越快,越容易释放出丙烯酰胺,更好把菜切成大一点的块。
大家都知道谣言都不是空穴来风的,总有那么一些原因才会让大家产生疑问!而咱们所要讨论的“西葫芦能否致癌”也是一个道理,这个问题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这个问题的源头就是西葫芦经高温炒制会产生丙烯酰胺,具体的过程是天门冬酰胺这种氨基酸和还原糖如葡萄糖两种物质经过120摄氏度以上高温炒制3分钟后,能发生美拉德反应,从而形成丙烯酰胺。
而,丙烯酰胺正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潜在致癌物,目前已发现与摄入含有丙烯酰胺食品有关的癌症部位包括:女性乳腺、子宫内膜、卵巢及男性前列腺、食道、胃、结直肠、胰腺、膀胱、肾脏、口腔、口咽-喉咽、喉、肺、脑、甲状腺等[1]。这也难怪大众对西葫芦能致癌这个问题这么关心呢,因为丙烯酰胺真的很毒啊!
七、西葫芦致癌说法是真的吗 西葫芦有毒是真的吗
西葫芦是餐桌上常见的一种食材,但是听说吃西葫芦会致癌的,这是不是真的?西葫芦里含有毒素到底是不是真的?
西葫芦是一种葫芦科南瓜属植物,也是常见的一种蔬菜。西葫芦皮薄肉厚、汁多。西葫芦的营养价值极高,含有较多维生素C、葡萄糖等其他营养物质,尤其是含钙量极高。是多数家庭喜爱烹饪的一款菜。
西葫芦经高温煎炒会产生可能令人致癌的丙烯酰胺。炒菜时间越长、温度越高,蔬菜释放出的丙烯酰胺就越多。含有天门冬酰胺和还原糖的食物,经过120摄氏度以上高温炒制,会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丙烯酰胺。天门冬酰胺是天然的氨基酸,在豆类、蔬菜中的含量较高。不同蔬菜中天门冬酰胺含量不同,因此释放出的丙烯酰胺会有差异。
含有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食物,经过120摄氏度以上高温烹制后很容易发生此反应,释放出丙烯酰胺。
1.西葫芦切片,3-4瓣大蒜拍碎切成蒜蓉。
2.锅内倒入油,烧热后,放入葱姜和干辣椒,小火爆香。
3.倒入西葫芦翻炒一小会,等西葫芦软了之后加点盐,再稍微放点糖和鸡精即可。
减肥时需要选对食谱配合适量运动才能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炒西葫芦含有较多维生素C、葡萄糖、胡萝卜素等其他营养物质,尤其是钙的含量极高,不仅适合发育的儿童和牙齿不好的老年人食用,而且有抗癌和减肥作用。
关于炒西葫芦致癌吗是真的吗和西葫芦致癌的说法是真的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