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莼菜典故和莼鲈之思的典故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鲈鱼莼菜的典故
1、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2、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吴郡吴江(今江苏苏州)人。张翰父亲是三国孙吴的大鸿胪张俨。张翰为人纵放不拘,而有才名,写得一手好文章,都说他有阮籍的风度,所以给他一个称号叫做“江东步兵”。
3、一日,会稽人贺循奉命前往洛阳,所乘船只停泊在闾门,贺循在船中抚琴一曲。张翰恰好经过,听到琴声,便上船拜访。两人虽素不相识,却一见如故,互相钦佩和喜悦。张翰问贺循的去处,方知是要去洛阳,于是他说:“正好我也有事儿要去洛阳。”便和贺循同船而去,连家里人也没有告知。
4、齐王司马冏执政时期,征召张翰为大司马东曹掾。张翰告诉同郡的好朋友顾荣说:“现今天下纷纷扰扰,灾祸战乱都没有停止。您名声远播四海,想要退出政坛很难。我本来就是生活在山林之中,对现实社会没有抱持期望。您要明智地来思虑前进或是后退的规划。”顾荣握住他的手怆然说:“我也想跟你一起采南山的蕨草,饮用三江的清水。”
5、张翰一日见秋风起,想到故乡吴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够适合自己的想法,怎么能够为了名位而跑到千里之外来当官呢”,于是弃官还乡,著有《首丘赋》,诗文大多没有流传下来。
6、不久,齐王司马冏兵败,张翰得免于难,世人都认为他的弃官是看准时机。 *** 因为张翰是私自离开职位就开除了他的公职,张翰却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不愿意为了名利去束缚自己,有人问他说,“您可以一时生活很快乐,难道你没想过百年之后的名声怎样吗?”张翰是个孝子,五十七岁那年他的母亲一病不起,张翰太过哀痛,竟身染重病,不治而逝。
7、张翰,字季鹰,吴江人。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因为思乡,怀念家乡的美食,竟然辞官回乡,这是历史上真实的故事。
8、张翰是个才子,诗书俱佳,写江南的菜花,有“黄花如散金”之句,李白很佩服他,写诗称赞:“张翰黄金句,风流五百年”。
9、不过,张翰留名于世,还是是因为莼菜和鲈鱼。关于“莼鲈之思”,他自己有诗为证:“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这是他在洛阳思念家乡时发出的慨叹。这莼鲈之思,后来有很多人在诗中提及。把思念故乡的情感,和莼菜鲈鱼联系在一起,确实诗意盎然。
二、太湖莼菜相关典故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莼鲈之思"(chún lú zhī sī)是一个著名的典故,象征着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个故事源于《世说新语·识鉴》记载的张季鹰(张翰)的故事。张季鹰在洛阳任职时,秋风一起,他便想起了故乡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认为人生贵在适意,不愿因追求名爵而远离家乡。于是他毅然辞官归乡,这个举动后来成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因此成为怀念故乡的代名词。
2、张翰的才情不仅体现在诗文上,他写江南景色的诗句如“黄花如散金”备受李白赞赏。他的“秋分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等诗句,表达了他对家乡鲈鱼和莼菜的深深思念。唐代诗人如崔颢、白居易、皮日休、元稹等人在诗作中频繁使用莼鲈之思的典故,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3、到了宋代,诗人对张翰的莼鲈之思更是推崇备至,将其视为一种高尚的归隐情怀。无论是辛弃疾的“休说鲈鱼堪脍”,还是苏东坡的“鲈鱼自贤”,都体现了诗人对这种情感的认同。许多诗人如陈尧佐、米芾、陆游等,尽管家乡并非鲈鱼产地,但仍借题发挥,抒发思乡之情,使得品尝莼菜鲈鱼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风尚。
4、莼菜和鲈鱼的美味虽然难以同时品尝,但它们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张翰诗中的鲈鱼可能并非特定种类,而是泛指故乡的美食,如当地的小鱼炖鸡蛋,那鲜美的味道成为他思乡之情的寄托。在太湖畔的过去,这些美食更是生活记忆中的珍馐,即使如今,品尝莼菜鲈鱼仍然能唤起人们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5、太湖莼菜是苏州著名特产之一。莼菜的幼叶与嫩茎中含有一种胶状粘液,食用时有一种细柔滑润清凉可口的感觉,并有一种沁人心肺的清香,口感极好、风味独特。太湖莼菜食用方便,可配荤炒,可素食、可氽汤,也可做馅,是做美味佳肴的上乘之品。
三、太湖莼菜的相关典故
1、出处据《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后来被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2、因为思乡,怀念家乡的美食,竟然辞官回乡,这是历史上真实的故事。张翰,字季鹰,吴江人。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3、张翰是个才子,诗书俱佳,写江南的菜花,有“黄花如散金”之句,李白很佩服他,写诗称赞:“张翰黄金句,风流五百年”。不过,张翰留名于世,还是是因为莼菜和鲈鱼。关于“莼鲈之思”,他自己有诗为证:“秋分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这是他在洛阳思念家乡时发出的慨叹。这莼鲈之思,后来有很多人在诗中提及。把思念故乡的情感,和莼菜鲈鱼联系在一起,确实诗意盎然。唐人诗中,以莼菜鲈鱼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很多。崔颢有七绝《维扬送友还苏州》:“长安南下几程途,得到邗沟吊绿芜。渚畔鲈鱼舟上钓,羡君归老向东吴。”白居易《偶吟》:“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皮日休《西塞山泊渔家》:“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元稹《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有趣的是,中国的“莼鲈之思”,在唐代竟然还传到了国外,当时的平安朝,也就是今日韩国朝鲜,他们的国君嵯峨天皇*,在诗中拟张志和的《渔夫词》,写了如下诗句:“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这样的诗句,收入唐人诗集,并不逊色。
4、唐人热衷莼菜鲈鱼,到宋代,诗人们似乎兴趣更浓。对张翰因思家乡美食而辞官返乡的举动,诗人们不仅理解,而且多加褒扬。辛弃疾的《水龙吟》中有名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苏东坡也有妙句:“季鹰真得水中仙,直为鲈鱼也自贤”。欧阳修为张翰写过很有感情的诗:“清词不逊江东名,怆楚归隐言难明。思乡忽从秋风起,白蚬莼菜脍鲈羹”。不少诗人因迷恋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来江南感受莼菜鲈鱼的美味,尽管这莼菜和鲈鱼的产地并非他们的家乡,但借题发挥,抒发一下思乡之情,也非常自然。陈尧佐:“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米芾:“玉破鲈鱼霜破柑,垂虹秋色满东南”,陆游:“今年菰菜尝新晚,正与鲈鱼一并来”。宋敦儒的《好事近·渔夫词》中,有这样的描写:“失却故山云,索手指空为客。莼菜鲈鱼留我,住鸳鸯湖侧”,葛长庚的《贺新郎》更有意思:“已办扁舟松江去,与鲈鱼、莼菜论交旧。因念此,重回首。”去江南品尝一下莼菜鲈鱼,在那时似乎成了一种文人的时尚。
5、莼菜和鲈鱼,我也品尝过,两者其实很难同时吃到。莼菜状如荷叶幼芽,嫩滑爽口,并无特别的鲜味。我曾经和江南的朋友开玩笑说,喝下一碗莼菜羹,感觉是吃掉了一池荷叶。而张翰诗中所写的鲈鱼到底是什么滋味,我至今不能确定。鲈鱼的种类很多,有四鳃和二鳃之分,据说四鳃的鲈鱼现在已难得。我记忆中最美妙的,是一种被称为“土鯆鱼”,又称“塘鲤鱼”的小鱼,这种鱼,据说也是鲈鱼的一种。三十多年前,我在太湖畔当学徒做木匠,吃过当地人用这种小鱼炖鸡蛋,味道无比鲜美。在饥贫交迫的日子里,这是一道让我无法忘怀的美食。我想,张翰当年怀念的鲈鱼,应该是这样的美味吧。
四、莼鲈之思的典故
1、莼鲈之思源于西晋张季鹰的典故。
2、张季鹰因为不愿卷入晋室八王之乱,借口思念家乡莼菜鲈鱼烩的美味,辞去官职回到了吴淞江畔。《晋书·张翰传》记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为此张翰还写下了著名的《思无江歌》。
3、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500年后的诗仙李白对张翰高度敬仰,他为此写下了畅快淋漓的,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以后,大凡古代士大夫在官场上抑郁不得志,便都发出莼鲈之思之叹。
4、中国历史上所谓的“莼鲈之思”,实际上是不能简单地解读作,对江南的莼菜与鲈鱼的思念,或者简单理解为一种思乡情感。可以说它包括着中国政治家,士大夫惯有的政治苦闷,以及由此而生的幽昧情怀。
5、对张翰因思家乡美食而辞官返乡的举动,诗人们不仅理解,而且多加褒扬,苏东坡也有妙句。季鹰真得水中仙,直为鲈鱼也自贤。欧阳修为张翰写过很有感情的诗,清词不逊江东名,怆楚归隐言难明。思乡忽从私风起,白蚬莼菜脍鲈羹。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