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东江盐焗鸡的典故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东江东坡宴十道菜九个典故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东江东坡宴十道菜九个典故
1、东坡宴十道菜九个典故,每一道菜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故事背景。罗浮山,惠州一景,苏东坡被贬惠州后,与罗浮山道士常探讨养生与美食之道,自创的海鲜羹,即为“会群仙”,以鱼翅、虾、蟹为主料,深得道长喜爱。东江盐焗鸡(古法),源于东江惠阳盐场,采用古法 *** ,皮脆肉滑,骨香味浓,是东江菜系最富盛名的佳肴。东江酿豆腐,源自中原包饺子的习惯,中原人迁徙到东江流域,以豆腐酿肉馅,以解思乡之情,成为东江人喜庆日子的必备菜肴。东江龙蚬,东江盛产河蚬,船工以清炒河蚬为食,后来东江厨师改良,以青绿蒜薹搭配,成为东江菜系最知名的小鲜。东江酥丸,苏东坡性情豪放,以虾为原料,自创“琵琶虾”,寓意知音、佳肴、美景与雅乐同韵。梅菜东坡肉,苏东坡专门选派厨赴杭州西湖学艺,学成后用梅菜烹制成美味佳肴,爽而不腻,一时成为惠州宴席上的美味佳肴。东坡西湖莲,苏东坡携王朝云来惠州时,用芦荟、西湖莲子等原料独创,常亲自下厨烹制,与朝云共享。西湖醋鱼,苏东坡特意滴了几滴惠州陈醋,成就了这道与杭州“西湖醋鱼”齐名的佳肴。罗浮四季青,作为东坡宴的最终一菜,寓意四季常青,健康长寿。
2、东江东坡宴是于2004年诞生在“惠州生态旅游节”的东江饮食文化的全新代表作,共有十道菜九个典故。
二、粤菜的代表菜吐噜肉的历史典故
1、粤菜即广东菜,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发源于岭南,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客家菜发展而成,是起步较晚的菜系,但它影响深远,港、澳以及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在世界各地粤菜与法国大餐齐名,国外的中餐基本上都是粤菜。因此有不少人,特别是广东人,认为粤菜是华南的代表菜系。粤菜集南海、番禺、东莞、顺德、中山等地方风味的特色,兼京、苏、淮、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长,融为一体,自成一家。粤菜取百家之长,用料广博,选料珍奇,配料精巧,善于在模仿中创新,依食客喜好而烹制。烹调技艺多样善变,用料奇异广博。在烹调上以炒、爆为主,兼有烩、煎、烤,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五滋”(香、松、软、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说。时令性强,夏秋尚清淡,冬春求浓郁。粤菜著名的菜点有:鸡烩蛇、龙虎斗、烤乳猪、太爷鸡、盐焗鸡、白灼虾、白斩鸡、烧鹅、蛇油牛肉等。
2、广府菜更大的特点为“花款多、味道鲜”。广州一直流传一句俗语:“背脊朝天,人皆可食。”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载:“天下所有食货,粤东几尽有之,粤东所有之食货,天下未必尽也。”,反映出它的烹调食材几乎包括所有动物,涵盖范围很广。除了猪肉、牛肉、鱼和鸡外,还包括蛇、狸、狗、猫、猴、鼠、蜗牛、昆虫、蠕虫、桂花蝉、龙虱、蜈蚣、田鼠、鸡脚、鸭舌、牛鞭和牛杂。著名菜式有五蛇羮、烤乳猪及龙虎凤、冬瓜盅、老火汤。粤菜虽然有不计其数的烹调 *** ,但是蒸、煎、炸是餐馆里最普遍的烹调 *** ,因为这种方式费时短,符合带出鲜味的烹调哲学。
3、大部份的广东菜只用姜、葱、糖、盐、酱油、米酒、淀粉和油便够了。只有烹调内脏时才会使加多一点如大蒜一类的香料。广东菜间中会使用五香粉和白胡椒粉,但通常只用很少。习惯了其他菜的人,有时会认为广东菜味道很平淡。粤菜为了保留原汁原味,一般做得比较为清淡,所以喜欢以清蒸的方式烹调,鲜有带咸、酸、辣。
4、刘安《淮南子》:“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中国(中原地区)得而弃之无用。”
5、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粤人之食鸟兽虫》:“粤东食品,颇有异于各省者,如犬、田鼠、蛇、蜈蚣、蛤、蚧、蝉、蝗、龙虱、禾虫是也。”
6、韩愈《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蠔相黏为山,百十各自生。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惊。我来御魑魅,自宜味南烹。调以咸与酸,芼以椒与橙。腥臊始发越,咀吞面汗騂。惟蛇旧所识,实惮口眼狞。开笼听其去,郁屈尚不平。卖尔非我罪,不屠岂非情。不祈灵珠报,幸无嫌怨并。聊歌以记之,又以告同行。”
7、广东面以“伊府面”最为出名。史料记载,由乾隆年间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的家厨所创制,因而取名为伊府面。伊秉绶号墨卿,福建汀州人,乾隆年间中进士,工诗善画,富收藏,是一位儒雅风流之士。他做过惠州和扬州知府,而这两个地方都是讲究美食的。他任惠州知府时,用了一个姓麦的厨师,此人极善烹饪,东家爱吃,厨师会做,彼此切磋,宾主相处很好。后来伊秉绶转任扬州,麦厨师也跟随去了,在那里他参酌采纳了江南调制面点的 *** ,创制出了伊府面。关于伊府面的文章有民国初期的洪为法的《扬州续梦·扬州面点》,其中说:“在昔伊秉绶曾任扬州知府,伊府面即其所创。”还有赵珩的《老饕漫话·闲话伊府面》、唐鲁孙的《说东道西·扬州炒饭伊府面》、朱振藩的《食林外史·从扬州炒饭到伊府面》等文章。
8、有关伊府面在郑州一带的传说是:唐朝邺城(今河南安阳)有位姓伊的将军。有一次,他回故里省亲,不料回家立足未定,皇帝忽然传来圣旨,令其还朝。伊家顾不得置办酒筵,家厨性急之下,将面粉用鸡蛋和成面擀切成面条,下油锅烹炸,再向砂锅内添入高汤,加入海参、猴头菇、熟鸡丝、玉兰片、香菇、木耳等菜料,并佐以大油、胡椒、辣椒油等,端给伊将军品尝,既为将军接风,又为将军送行。将军品尝之后,大为赞赏,此面从此在民间流传开来。
9、“护国菜”是潮州名菜,相传在公元1278年,宋朝最后一个皇帝――赵南逃到潮州,寄宿在一座深山古庙里,庙中僧人听说是宋朝的皇帝,对他十分恭敬,看到他一路上疲劳不堪,又饥又饿,便在自己的一块番薯地,采摘了一些新鲜的番薯叶子,去掉苦叶,制成汤菜。少帝正饥渴交加,看到这菜碧绿清香,软滑鲜美。吃后倍觉爽口,于是大加赞赏。宋少帝看到庙中僧人为了保护自己,保护宋朝,在无米无菜之际,设法为他制做了这碗汤菜。十分感动,于是就封此菜为“护国菜”,一直延传至今。
10、“龙虎斗”又名“豹狸烩三蛇”、“龙虎风大烩”、“菊花龙虎凤”,是闻名中外的广东传统名菜。以蛇 *** 菜肴在广东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当地曾有“秋风起矣,独它肥矣,滋补其时矣”之谚,古代曾经作为宫廷佳肴。”龙虎斗”一菜相传始于清同治年间,当时有个名叫江孔殷的人,生于广东绍关,在京为官。回到家乡后,经常研究烹饪,想创制新名菜。有一年,他做七十大寿时,为了拿出一道新名菜给亲友尝鲜,便尝试用蛇和猫制成菜肴,蛇为龙、猫为虎,因二者相遇必斗,故名曰“龙虎斗”。亲友们品尝后都觉得不错,但感到猫肉的鲜味还不足,建议再加鸡共煮。江根据大家的意见又在此菜中加了鸡,其味更佳,这样此菜便一举成名。后来改称“豹狸烩三蛇”、“龙虎凤大烩”,但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龙虎斗”。此菜在岭南地区广泛流传,成为广东菜馆的主要特色名菜,盛名世界。中外宾客来到广州,都要品尝此菜,不然曰:“虚此一行。”
11、相传春秋战国时,楚庄王的武将越焦起兵谋杀庄王,企图篡位。庄王被逼至荆州地区清河桥一带展开鏖战。越焦势大,庄王不敌,战况十分危急。忠于庄王的大将养由基赶来助战,最后双方以箭法决定胜负。于是一个桥东,一个桥西,越焦先射三箭,均被养由基躲过。轮到养由基向越焦发射时,采用虚实并举 *** ,之一箭空射,第二箭近射,第三箭实射,直中越焦咽喉。越焦被射死后,将越焦剁为烂泥,并设宴为养由基庆贺。庆功席上当出现鳝鱼和猪肉制成的一菜时,庄王将此菜定名为“龙虎斗”。此菜经历年演变,也有采用先蒸后炸 *** *** 的。
12、南宋末年,末代小皇帝昺逃难到潮汕一带,给潮汕子民留下诸如无尾螺、宋茶、珍珠粥、凤凰天池四脚鱼、南澳宋井、潮阳海门莲花峰试剑石等无尽的忆念,就在那饥不择食的时候,竟也为后人留下一道润如碧玉,香滑可口的名菜——护国菜。传说少帝昺某日傍晚逃难至潮州城郊一荒山破寺,后有追兵,前有落日,饥慌交逼,想想定是泪流潸潸了。然民以食为天,腹中无物马不前,这龙种龙孙也不例外。奈何昔日珍膳玉食宛若眼前落霞,只剩下凄丽的记忆。老和尚怆惶侍驾,净土梵界,难烹御膳,便来急智,赶忙从寺后园地抓出一撮地瓜叶,滚水烫过,撒些盐巴,奉膳救驾。不料少帝食罢,赞不绝口,问起此为何菜,和尚聪明,随口答曰“护国菜”,君臣听罢,大加赞许,皆大欢喜。
三、盐焗鸡是梅州招牌菜吗
1、盐焗鸡是一道特色传统客家菜,也是广东本地客家招牌菜式之一,流行于广东梅州、深圳、惠州、河源等地,现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经典菜式,原材料是鸡、盐和盐焗粉等,口味咸。
2、2015年,盐焗鸡烹饪技艺被列入惠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梅州盐焗鸡,是广东粤菜的代表菜式之一,其来历亦版本甚多,其中以梅州长乐(今五华)商贩盐腌肥鸡为甚:相传从前梅州长乐(今五华)有一个商人,为人谦恭诚实,游走于岭南各地,以贩卖日杂食品为生。梅州长乐(今五华)商人信誉好,交游广,结交了不少以诚相待的朋友。这一年年关,梅州长乐(今五华)商人完成一次货物贩运,还采购了一批当地特产准备回家。当地朋友情重,特地以一肥鸡相送。出乎意料地,大家发现这样弄出来的鸡肉味道非常好,齐声赞叹。长乐商人心细,留了几块,带回家给妻儿品尝。妻子是厨艺高超,尝试后亲自依法泡制,“盐焗鸡”诞生了。 此鸡名曰“三黄嫩鸡”,乃当地特产,十分难得。梅州长乐(今五华)商人便欲带回家给妻儿尝尝,但梅州长乐(今五华)路途遥远,活鸡不易携带,于是他便将鸡宰杀制成白切鸡,用盐包封在包袱里。行至半途,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梅州长乐商人决定就地露宿一宵。安顿之余,眼看天色渐暗,肚子饿了起来,吃干粮又不解馋,梅州长乐商人便从盐包里掏出白切鸡,与随从烤着吃。
3、出乎意料地,大家发现这样弄出来的鸡肉味道非常好,齐声赞叹。长乐商人心细,留了几块,带回家给妻儿品尝。妻子是厨艺高超,尝试后亲自依法泡制,“盐焗鸡”诞生了。
4、盐焗鸡是中国各大菜系更具特色的烹调技艺,它的形成与客家人的迁徙生活密切相关。在南迁过程中,客家人搬迁到一个地方,经常受异族侵扰,难以安居,被迫又搬迁到另一个地方。在居住过程中,每家每户均饲养家禽、家畜。在“逃亡”、迁徙过程中,活禽不便携带,便将其宰杀,放入盐包中,以便贮存、携带。到搬迁地后,这些贮存、携带的原料可以缓解原料的匮乏,又可滋补身体。盐焗鸡就是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运用智慧 *** ,并闻名于世的菜肴。起初,客家人将宰净后的原只鸡先用盐堆腌制、封存,要食用时,直接蒸熟即可,即现在的“客家咸鸡”。据传,有一位客家妇女儿女成群,其中一位小孩体弱多病,因当时缺乏各种营养食品,就将用盐腌制后的鸡,用纸包好放入炒热的盐中用砂煲煨熟,小孩食用后,身体逐渐恢复,强壮起来,并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状元。后来这种菜肴家喻户晓,成为每位客家妇女都能烹制的拿手菜肴。为方便烹调,适应大量生产,经客家厨师不断改良创新,创制出另一种风味的东江盐焗鸡。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