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扁食是哪里的叫法,全国的馄饨都怎么叫法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中国馄饨,从哪里来
1、中国,是一个多元文明的聚合体。
2、宏观来看,从高山到大河、从沙漠到海洋,丰富的地貌汇聚了多样的民族、宗教和风俗,在国家认同的串联下,成就了共有的历史记忆。
3、微观来看,所谓中国饮食,也是由各式各样的烹饪 *** ,和因地制宜的食材,在同一种语言的架构下,成就了一本名叫“中餐”的恢弘巨著。
4、在中餐里,馄饨可能是称呼最多的一种食物,抄手、云吞、包面、清汤、扁肉、扁食、肉燕、乃至饺子,是各地对馄饨千奇百怪的叫法。
5、为什么一种简单的小吃,会在各地的文化语境中,发展出完全不同的滋味和多元化的表达?
6、事实上,小麦粉 *** 的面皮,天然就适合 *** 成包裹馅料的食物。它本身带有扎实的口感和生动的麦香,是一种蒸煮煎烤皆宜的主食;同时,面皮有一定的防水和防油性,能保持馅料的原汁原味;更重要的是,面皮导热慢、储热大,能让馅料更均匀缓慢地加热。
7、这些优点,并不止中国人发现。在英语里,就有ravioli、dumplings等词。各国人爱吃的馅料也千变万化,肉禽、鱼虾、蔬菜、香草、奶酪,甚至水果果酱,只有想不到,没有用不了。
8、但中国人却给这种食物起了一个有趣的汉语名字:混沌。这是东方上古传说中,人们对世界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状态的形容词。
9、因为面皮包裹馅料的食物,在古人看来无眼无口,没有七窍,用混沌形容正合适。依据汉字造字法,替换与食物有关的偏旁,就成了今天家喻户晓的馄饨。
10、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颜氏家训》里记载的一句话“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这句话透露出两条信息:最晚在南北朝时期,馄饨已经是广泛流行于汉族社会的食物;本着节省原料的目的,当时的面皮大多被擀成圆形,折叠起来包裹馅料,就变成了半圆形的“偃月”。
11、今天的安徽江苏北部、河南西部、山东东部、湖北北部的很多地方,都把猪肉馅儿的半月形饺子称为“馄饨”,把元宝形的馄饨称为“水饺”。这种称谓上的混乱,源自于馄饨饺子同出一物的饮食变迁。
12、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食物上最直观的标志,就是把填肚子的“常食”和消遣用的“闲食”区分开来。
13、在经济文化空前发达的宋代,开封街头出现一种名为“角子”的小吃。人们用植物油把做得非常小巧的馄饨煎熟,或加入芋头粉煮成半透明后,当成零嘴出售。
14、为了滋味更好,面皮被擀得尽可能薄,馅料则加得尽可能多。从模样上来看,已经与今天皮薄馅丰、汤汁满溢的锅贴,或者小巧可爱的芋饺区别不大。
15、在淮扬地区,人们吃早茶的时候,有一味必点的小吃“饺面”。顾名思义,这是把饺子和面条煮在一起的食物,但端上来后,之一次吃到的人往往会非常诧异:这哪里是饺子,明明就是半透明面皮的馄饨嘛。
16、事实上,这正是文人气浓厚、讲究“吃不求饱点心”的扬州风格,对宋代“角子”闲食文化的一种传续。
17、而在1500多公里外的广东,人们把粤式早茶里一种与淮扬“饺面”极其类似的食物,称为“云吞面”。“云吞”两字看起来颇具诗意,其实用粤语读一读,云吞(wuen tuen)的发音,与吴语里的“馄饨”一模一样。
18、今天的广式云吞,是中国馄饨谱系中最重要的种类之一。加了芋头淀粉呈现半透明的面皮,包裹着手剁上劲,严格按照三肥七瘦选料的肉馅,再加入炒芝麻和大地鱼粉调味,一招一式,都充满了富宋流传下来的“闲食”风情,和南方开放地区食不厌精的风气。
19、为什么广东人把“角子”又变回了“馄饨”?造成这种混乱称呼的原因,今天已不可考。可能是岭南地区远离中原,口口相传发生误读;又可能是对抗饺子在北方大规模流行,南朝遗老们秉承汉礼、坚持古训的结果。
20、南宋灭亡,蒙元入主中华,除了政治和民族上的同化融合之外,在文化上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汉语里的蘑菇(moog,草原上的食用菌)、烧麦(suumai,没有冷却的点心)等食物名词,最早都是来自蒙古语音译。
21、但“馄饨”又非常特殊。源自中国古典哲学概念的“混沌”,在文化传统单薄的蒙古语里,没办法直译。但代表了平民闲食的“角子”,却能翻译成“bansh”。
22、这一语言上的机缘,直接产生了两个结果:“角子”和其谐音“饺子”,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力较大的地区大规模流行,甚至取代了宋以前“馄饨”的称呼。
23、同时,馄饨还出现了另一种别名:“扁食”。
24、在今天的河南洛阳、南阳,山西的晋中、临汾等地,人们依然把饺子称为“扁食”,这是对蒙语“bansh”的简单音译。
25、而在福州,当地人则把馄饨称为“扁食”。福建人喜欢“敲肉”,用物理方式捶打肉糜,出胶后成为弹牙的肉茸,除了做丸子之外,这种肉茸也适合包扁食,有浓烈的肉香。所以福建人也把扁食称为“扁肉”。
26、与此同时,福州还有另一种小吃“燕皮”,大多是将鱼肉、猪肉,或者两种肉混在一起,加入番薯淀粉,捶成薄片再晒干。某种程度上来说,燕皮是午餐肉的进化版,但因为晒干捶紧,所以质地比午餐肉绵韧耐嚼得多。当地对燕皮的吃法充满想象力,加入青菜叶煮沸,是燕皮汤;切丝后滚在肉丸子表面蒸熟,是燕丝肉丸;油炸得脆口后沾辣椒酱和番茄酱吃,是类似于锅巴的炸燕皮。
27、当然,燕皮最重要的用途是包扁肉——这正是中国馄饨谱系里一种独特的“肉包肉”杰作,肉燕。
二、哪里人把饺子叫扁食
1、江苏中北部(秦淮河)、福建、河南、临清、济宁、菏泽、山西中部及偏西地区的一些老人习惯把饺子称为扁食。这种叫法也存在于福建省和江苏中北部的部分地区。扁食,又称扁肉,是福建省和江苏中北部地区的传统小吃。
2、扁食起源于沙县小吃,是由馄饨演变而来的。古代北方人称所有面包着肉的食品为扁食,这个名称可以指馄饨,也可以指饺子。在山西和内蒙古西部,扁食通常指的是饺子。元朝时期,饺子被称为“扁食”。
3、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了“元旦拜年……作匾食”的习俗。这里的“匾食”中的“匾”与“扁”谐音。扁食和馄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有许多别称,并且 *** *** 各不相同。它们以其鲜美的口感,赢得了全国各地食客的喜爱。扁食和馄饨已经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
三、全国的馄饨都怎么叫法
1、北京:中国北方等地通常称为馄饨。
2、四川:俗称抄手,川人嗜辣,有道名菜叫做“红油抄手”。
3、湖北:有人也称为水饺(武汉地区称呼)、包面(湖北其他地区称呼)。
4、江南:上海、苏南、浙江等地的吴方言“馄饨”读作[云吞],与粤语发音颇为近似。上海馄饨一般用白开水煮熟,随后放入鸡汤、肉汤或者骨头汤做成的汤料中,食用时还会根据个人喜好滴入香油或者酱油。在上海馄饨中有时还会裹入香菜或者芹菜。
5、江西:俗称清汤,也有地方称为包面和云吞。
6、广东:因“馄饨”二字较为少见,从前的人知识水平又有限,故俗写作同音的“云吞”(粤语),英语“wonton”即源自广东话。
7、福建:俗称扁食、扁肉,肉馅一般是用槌敲打而成,皮是面皮。
8、贵州:俗称“馄饨”读KúEN TUEN,白开水煮熟之后,沾辣椒水(辣椒,酱油,蒜,醋,香油,黄豆等)
9、台湾:闽南语称扁食。1949年前后,来自中国各地的移民把家乡的叫法带到台湾,因此在台湾馄饨、云吞、扁食、或是抄手的说法都很常见。台湾馄饨有三大著名地区:台北市温州大馄饨、东部花莲玉里馄饨(蒋经国常光顾),及南部屏东里港馄饨;内馅饱满,清香可口,现已有真空包装,行销各地市场或是宅配送到家;煮汤、油炸、糖醋皆宜。里港馄饨据说由赵文富在里港更先贩售,口碑载道。民国30年,赵文富由从同乡人学到馄饨做法。
四、云吞是哪里的叫法
1、云吞,一种两广地区的特色传统小吃,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在广东,云吞还被称为扁食,属于粤菜的范畴。与多数南方地区的“馄饨”有所不同,早期云吞被误认为是一种饼类。之所以称为云吞,是因为粤语中馄饨的发音与云吞相近。
2、云吞最初作为一种饼类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方的云吞逐渐发展出独立的风格,与北方的馄饨有了明显的区别。云吞与四川人称的“抄手”、福建人说的“扁食”有相似之处,但用料和形态上各有特色。
3、其中,云吞与蛋面一起煮成的云吞面,是广东人常吃的地道小吃之一。这种美食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深受食客的喜爱。云吞面的汤底鲜美,云吞的馅料丰富多样,蛋面滑嫩可口,三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味。
4、云吞的 *** 工艺也是独具匠心。选用新鲜的猪肉或牛肉,搭配香菇、虾米等配料,经过精心调制,制成云吞馅。然后,用温水和好的面团,擀成薄皮,包裹住云吞馅,再将它们下锅煮熟。云吞皮薄馅大,煮熟后汤汁饱满,吃起来口感细腻。
5、云吞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见证了南方饮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承载着人们对传统美食的记忆。无论是街边小吃摊,还是高档餐厅,云吞都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众多食客的青睐。
6、云吞的文化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着广东人对于美食的独特追求和对传统工艺的传承。每当人们品尝云吞,都会回忆起那些温馨的时光,感受到那份家的温暖。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扁食是哪里的叫法和全国的馄饨都怎么叫法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