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簸箕板的由来,扫帚和簸箕有什么区别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扫帚和簸箕有什么区别
1、扫帚是在夏代由少康发明的,少康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制成了天下之一把扫帚,这也是鸡毛掸子的由来。在扫地过程中,少康又发现鸡毛扫帚太软,扫不干净,同时也不耐磨,后来他将鸡毛改成竹条、草等为原料,从此有了耐用的扫帚。
2、扫帚(The broom)是扫地除尘的工具,源于中国,多用竹枝扎成,比笤帚大。扫帚用的原材料有高梁穗、金丝草、竹梢、扫帚草等,耐用又好用,直到现在,扫帚仍在应用。
3、簸箕是一个词语,读音为bòji,释义有三种,一是一种铲状器具,用以装垃圾;
4、二是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大撮子,扬米去糠的器具;
5、三是指簸箕形的指纹,指纹的一种,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中间成封闭圆形的谓之“箩”(民间多称为“斗”),如果开口延伸出去谓之“簸箕”。
6、斗和簸箕被赋予神秘的占卜色彩,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话,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
7、另外还有叫做簸箕板的小吃。出自贾思勰《齐民要术》。
二、扫帚和簸箕读音
扫帚[ sào zhǒu]、簸箕[ bò ji ]
2、《南齐书·刘休传》:“令休於宅后开小店,使王氏亲卖扫箒皂荚以辱之。”
⑴、《隋书·五行志上》:“金作扫帚玉作把,浄扫殿屋迎西家。”
⑵、《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猛抬头看见他檐下挂着一把破扫帚。”
⑶、赵树理《三里湾·奇怪的笔记》:“她给家里做过什么活……在院里没有动过扫帚!”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地肤》:“地葵、地麦、落帚、独帚、王蔧、王帚、扫帚……茎可为帚,故有帚、蔧诸名。”
2、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至秋,任为簸箕。”唐锺辂《前定录·刘逸》:“我读《金刚经》四十三年,今方得力,就说初坐时,见巨手如簸箕,翕然遮背。”
①、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弯一枝窍镫黄华弩,担柄簸箕来大开山板斧:是把桥将士孙飞虎。”
②、柳青《创业史》之一部第十四章:“这个高大的中年庄稼人,不仅帮助寡妇老婆儿,把大黄牛套在磨子上,而且帮助她把淘好的粮食和所有的磨具--笸箩、簸箕……统统搬到磨棚里来。”
关于簸箕板的由来和扫帚和簸箕有什么区别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