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回赠肉的历史,东坡回赠肉典故 - 广角镜 -

东坡回赠肉的历史,东坡回赠肉典故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1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东坡回赠肉的历史,以及东坡回赠肉典故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东坡肉历史典故
  2. 东坡肉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3. 东坡回赠肉典故
  4. 东坡肉的起源和历史文化
  5. 东坡回赠肉的来历

一、东坡肉历史典故

1、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 *** 。

2、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3、后来,1085年苏东坡从黄州复出,经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开封,在朝廷里任职,没过多久,受排挤,1089年要求调往杭州任太守,这才将黄州烧肉的经验发展成东坡肉这道菜肴。作为汉族佳肴,后流行于江浙。

4、东坡肉,杭州名菜,流行于江浙。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所创制。 *** *** :将五花肉切成大块,用葱姜垫锅底,加上酒、糖、酱油,用水在文火上慢焖即可。

5、东坡肉是杭州名菜,用猪肉炖制而成。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慢火,少水,多酒,是 *** 这道菜的诀窍。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腻,带有酒香,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十分美味。

二、东坡肉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1、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的时候,治理了西湖,替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2、西湖治理后,四周的田地就不怕涝也不愁旱了,这一年又风调雨顺,杭州四乡的庄稼得了个大丰收。老百姓感谢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好处,到过年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3、苏东坡收下很多猪肉,叫人把它切成方块,烧得红红的,然后再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家一块,将肉分送给他们过年。

4、太平的年头,家家户户过得好快活,这辰光又见苏东坡差人送肉来,大家更高兴:老的笑,小的跳,人人都有夸苏东坡是个贤明的父母官,把他送来的猪肉叫做“东坡肉”。

5、那时,杭州有家大菜馆,菜馆老板见人们都夸说“东坡肉”,就和厨师商量,把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挂出牌子,也取名为“东坡肉”。

6、这只新菜一出,那家菜馆的生意就兴隆极了,从早到晚顾客不断,每天杀十头猪还不够卖呢,别的菜馆老板看得眼红,也学着做起来,一时间,不论大小菜馆,家家都有“东坡肉”了。后来,经过同行公认,就把“东坡肉“定为杭州的之一道名菜。

7、苏东坡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朝廷中的那班奸臣本来就很恨他。这时见他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心里更不舒服。他们当中有一个御史,就乔装打扮,到杭州来找岔子,存心要陷害苏东坡。

8、那御史到杭州的头一天,在一家馆里吃午饭。堂倌递上菜单,请他点菜。他接到菜单一看,头一样就是“东坡肉”!他皱起眉头,想了一想,不觉高兴得拍着桌子大叫:“我就要这头一道菜!”

9、他吃过“东坡肉”,觉得味道倒真是不错,向堂倌一打听,知道“东坡肉”是同行公认的之一道名菜,于是,他就把杭州所有的菜馆的菜单都收集起来,兴冲冲地回京去了。

10、御史回到京城,马上就去见皇帝。他说:“皇上呀,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贪赃枉法,把恶事都做绝啦!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

11、皇帝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可有什么证据吗?”

12、御史就把那一大迭油腻的菜单呈了上去。皇帝本来就是个糊涂蛋,他一看菜单,就不分青红皂白,立刻传下圣旨,将苏东坡革职,远远地发配到海南去充军。

13、苏东坡被调职充军后,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处,仍然象过去一样赞扬他。就这样,“东坡肉”也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直到今天,还是杭州的一道名菜。

三、东坡回赠肉典故

1、东坡回赠肉,这道徐州传统名菜,源自于苏东坡在任徐州知州时。公元1077年的四月,黄河决口,洪水直奔徐州城下,苏东坡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保城。历经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和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抗洪胜利后,城里百姓为了感谢这位与民朝夕相处、甘苦与共的“父母官”,纷纷杀猪宰羊,担酒牵羊,赠给苏东坡,以表心意。廉洁的苏东坡并不拒绝,一一收下,并亲自指点厨师将这些送来的猪、羊肉,分别改刀烹制成熟,回赠给参加抗洪的黎民百姓,这就是“东坡回赠肉”的由来。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美味,无不叫好。

2、历代文人为回赠肉题诗不胜枚举。其烹肉之法,后经厨师不断改进,采用纯五花猪肋条肉为主料 *** ,烹技精益求精,使这一传统美肴更臻善美。东坡的烹肉之法,在其《炖肉歌》中可见奥妙:“慢着火,少着水,柴火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火,火候足时它自美。”

3、东坡回赠肉,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苏东坡与百姓之间深厚情感的体现。这道菜的来源和历史,不仅让徐州的美食文化得到了传承,也让后人对苏东坡的品德和情怀有了更深的了解。

4、北宋年间,苏东坡任徐州知州。岁属乙已,秋八月,黄河决口,七十余日未退。苏公亲率全城吏民抗洪,终于战胜了洪水。至十月中,水退境安。为了防止以后再出现如此险情,次年,东坡大力修筑黄河大堤。同时,又从南起云龙山向西北至黄河堤相连处,修造了一条防洪堤(现此堤犹在,人称苏堤)。百姓见苏东坡疲劳奔命,为民造福,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送至牧府慰劳。苏公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烹调而回赠州民。并云:“父老何自来,花椒袅长江。水来非君过,去亦非吾功。”回赠肉由此得名。

东坡回赠肉的历史,东坡回赠肉典故-第1张图片-

四、东坡肉的起源和历史文化

1、东坡肉相传为北宋词人苏轼(四川省眉山市人)所创制(一说为苏轼小妾王朝云在苏轼被贬黄州之际为改善饮食所创),最早发源地是四川眉山。原型是徐州回赠肉,为徐州“东坡四珍”之一。

2、相传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

3、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

4、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5、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

6、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7、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8、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9、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五、东坡回赠肉的来历

1、1,北宋年间,苏轼任徐州知州。岁属乙已,一秋天八月,黄河决口,七十余日未退。

2、2,苏公亲自率全城吏民抗洪,终于战胜了洪水。至十月中,水退境安。3,为了防止以后再出现如此险情,次年,苏公大力修筑黄河大堤。同时,又从南起云龙山向西北至黄河堤相连处,修造了一条防洪堤。

3、4,百姓见苏东坡疲劳奔命,为民造福,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送至牧府慰劳。

4、5,苏公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烹调而回赠州民。并说道:“父老何自来,花椒袅长江。水来非君过,去亦非吾功。”回赠肉由此得名。

关于东坡回赠肉的历史和东坡回赠肉典故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东坡 回赠 典故 历史

上一篇臭豆腐制作方法 正宗,正宗臭豆腐制作方法

下一篇当前分类已是最新一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