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年味小吃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家乡的年味美食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春节传统特色美食有哪些
1、饺子是北方年夜饭餐桌必不可少的食物,饺与交谐音,取“更岁交子”之意。另外就是饺子外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意为“招财进宝”,人们还会将硬币包在饺子里,吃到该饺子的人在新的一年里会有好的财运。
2、河南很多地方大年初一早上会吃饺子煮面,名为“金丝穿元宝”。除夕晚上饺子煮熟了捞着吃,称为“捞元宝”。
3、早期苏州百姓为纪念伍子胥,过年的时候都要做年糕,后来逐渐在全国各地盛行,比如山东的红枣年糕、北京的百果年糕、福建芋艿年糕及红/白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苏州的桂花糖年糕等。年糕谐音“年高”,是春节必备的应景食品,寄托了人们“年年高”的期望。
4、福建部分地区年初一早上要吃面条(多为线面),寓意“长长久久”。
5、春节饮食讲究好寓意,当然少不了鱼,一般为餐桌上最后一道菜,有些地方这道菜基本留下来不吃的,意为“年年有余”。并且有些地方对挑选年夜饭里的鱼也是有讲究的,鲢鱼为连年有余,鲫鱼和鲤鱼为大吉大利,鲑鱼则为富贵有余。
6、在江苏靖江,不管是招待客人还是逢年过节或者办喜事,都一定要吃馄饨。除夕早上,家家户户就开始剁菜馅包馄饨,从年三十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馄饨就酒,越吃越有”,寄托了靖江人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
7、四川地区大年初一的早餐要吃汤圆,这天的汤圆叫“元宝”,吃汤圆叫“得元宝”,取其团圆、圆满、甜美之意。扬州人新年之一天要吃四喜汤圆,寓意事事如意、合家团圆;上海人年初一早饭也是吃汤圆,寓意圆圆满满、有财有势。
8、“无鸡不成宴”是广东人的口头禅,广东、香港一带过年一定要吃鸡,鸡与吉发音相似,代表生活吉祥如意。湖北人过年则是要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鸡翅寓意展翅高飞,鸡爪寄意“新年抓财”,吃鸡骨头则表示“出人头地”。
9、湖南湘西土家族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腊月二十,土家族人都要打糯米糍粑,客家人过节也有吃糍粑的习惯。
10、广西壮族人过年有吃年粽的习俗,每年春节前几天壮家人都要包粽子或买粽子,初一、初二有客人来一定要吃粽子。
11、广东人过年还要吃生菜,生菜与生财谐音,寓意来年兴旺发财。
12、在春节习俗里,有些地方有吃蛋、送蛋的传统,年夜饭餐桌上也必不可少,名为“团圆蛋”。大年初一的早上要吃荷包蛋,而且要先吃蛋黄,寓意新的一年日子会圆满红火。
13、福橘是福建的特产,部分地区过年要摆福橘、吃福橘,橘与“吉”谐音,意为“福”、“吉”,寓意吉祥如意、招福纳吉。
14、八宝饭是上海人传统年夜饭必不可少的食物,象征团团圆圆、吉祥平安。
15、福州人年夜饭里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是太平燕,也称扁肉燕。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都一定要吃太平燕,所以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的说法。
16、福建闽南地区除夕的晚上都要做一锅米饭摆在餐桌上,一直要放到正月初一,也叫“过年饭”,寓意“年年有余”。
17、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历史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扫尘、贴春联、祭祖、拜岁、点爆竹、拜年等等。
18、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燃放爆竹。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19、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神祭祖活动演变而来。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被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
20、在传说中,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在大年初一出没;于是便有了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春节习俗。
二、过年吃的传统食物
酥糖是一种传统的春节应时糕点,呈长条和麻将形,块型整齐,用蜡纸包好,酥糖霄中均匀分布着麦芽糖骨子,吃时酥糖入口即化,香甜腻口,还记得那种满口留香的感觉。
北京有句民谣——“糖瓜祭灶”,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便是“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糖瓜外形圆圆胖胖,由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是很好的零食,可惜现在已不多见了。
广东人过年爱吃糖莲子,白白的莲子外裹上一层糖霜,莲子的内芯有点苦,但裹上糖后,甜甜的,既好吃又不会上火。
以前的人平日嗑瓜子叫做穷磕,而年三十晚上嗑瓜子叫做磕穷,是摆脱贫穷的意思,所以就传下来年三十要嗑瓜子的习俗。红瓜子曾经是过年时必不可少的小零嘴,一家人聚在一起聊天喝茶再磕一把红瓜子,年味儿十足!可现在红瓜子在众多坚果的冲击下,地位已远不如过去了。
色泽金黄,口感酥脆,油润绵甜的小食品。将和好的面团摘成小剂子,喷上适量的水,然后沾上白芝麻仁炸至其浮上油面时,表面裂开口就出锅了,仿佛吃一个开口笑在新的一年就能笑口常开。
炸蛋散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香酥小吃,主要原料就是鸡蛋和面粉,炸蛋散有甜口和咸口两种,刚出锅时香香脆脆的口感更好吃。
顾名思义就是长着像小猫耳朵一样的油炸小零食,裹着白糖,有的软乎儿,有的焦脆。毕竟那时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小时候也只有过年才吃得到。
*** *** 和打炒米相类似,以芝麻和花生仁为原料,将川糖煎成糊状再与炒熟的芝麻和花生仁搅拌,倒入锡盒内铺平压实,用刀切成小方块。芝麻酥和花生酥也是过年不可缺乏的食物。
*** 油果要先将糯米碾成粉,将糖煮成糖液与糯米粉搓均匀,搓越久越松软。搓成粉团后再捏成一个个状似乒乓球大小的粉团,表面粘上白芝麻再放进油锅中烧炸,将粉团炸成深红色即可起锅。过年时将油果蒸软作为下酒料,这是在小时候新年期间每餐不可缺少的食肴。
糍粑同样也是春节里一道可口的点心,尤其是在南方的武夷山一代最为盛行,全家人高高兴兴的一起打糍粑为春节做准备,其乐融融。糍粑是以糯米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 *** 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口感香甜。大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年糕多是以糯米(江米)或糯米粉为原料,添加不同的辅料制成的节令食品。过年吃年糕的传统习俗,从周代就开始了。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既寄寓了五谷丰登、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又取“年高”的长寿之意。如今的年糕已经发展成色彩丰富、形状各异的新年美食。
粘豆包”也叫“年豆包”,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包的年饽饽。粘豆包大都是黄米面做成,馅是豇豆、红小豆或绿豆的。黄米面是由糜子磨成,糜子品种也不一样,有黑糜子、红糜子,他们的粘度色泽大不相同,更好的造型是底宽上窄,光滑圆润,小巧玲珑。要整整齐齐摆在盖帘上,口感香甜软糯。
三、家乡的年味美食有哪些
1、我的家乡在山西省孝义市。孝义由“孝”和“义”两字合成。因郑兴“割股奉母”的纯朴孝行和“义虎救樵夫”的动人故事感动天下,演变而来。
2、孝义不仅是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之城,传承着“行孝仗义,包容大气”的孝义精神;而且是一座民俗丰富的特色之城,拥有着种类繁多的美食和民俗。接下来,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家乡的年味美食和特色风俗吧!
3、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黏性很大的糖。乡民们在腊月二十三供糖瓜、焚香、花烛祭灶君,祈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祭灶后,全家老幼一起享用糖瓜。糖瓜吃起来脆甜香酥粘,别有一番风味~
4、合碗是孝义人每逢过年必上餐桌的一道大菜,主要包括酥肉、扣肉,腐乳肉等。合字寓意着家庭和睦和谐,夫妻百年好合。人们在腊月二十六赶集、割猪肉和羊肉,买腐乳豆腐,待把材料备齐之后,请长辈来做合碗。合碗不油不腻、入口即化,很适合大人小孩子吃~
5、油糕又叫炸糕、年糕、枣糕,呈椭圆形状,有红糖和白糖馅,是油炸之后食用的一种糕点。炸好的油糕色泽金黄,细腻柔软,经久而不变色不变质,是一种纯天然绿色食品。油糕吃起来既甜又软绵,深受小孩子的喜爱~
6、每逢过年,孝义人必不可少的就是蒸花馍,寓意生活吉祥如意。花馍的 *** 颇为讲究,首先挑选上等的麦子,揉制面团。揉好面后用小剪刀、小梳子等工具,正式开始捏形。经过一番捏制后,各式各样的花馍便从家中长辈的手底下活脱脱地变出来!花馍寄寓着人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是孝义人民过年不可缺少的一环!
7、到了腊月二十九,人们便开始焙烤走亲戚时携带的石头饼。石头饼,顾名思义是在 *** 过程中会有石头参与其中。石头饼口感清香酥脆,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携带方便,是孝义人过年拜访亲戚必备礼品之一!
8、莜面栲栳栳(栲栳栳kǎo lǎo lao)是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品,因其形状像“笆斗”,民间叫“栳栳”。其工艺讲究、成形美观且口感劲道,是孝义地地道道的美食!每逢腊月三十,城西人民全家围坐吃莜面栲栳栳,加上“羊肉臊子台蘑汤,一家吃着十家香”,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9、火烧是用面粉、鲜肉、花椒、香葱做成的一种小吃,色泽金黄,外皮酥脆,内软韧,咸香鲜美。到了腊月三十,城东人民围坐吃火烧,一起期待着新年的到来!此外,正月初八为祭星日,全市人民烧香摆供,祭七星,食火烧,祈祷天下太平。
10、家乡种类丰富,美味可口的年味美食介绍完啦~接下来介绍家乡年味十足的特色风俗!
11、到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要祭灶君。传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人们为了让灶王爷上天后在玉皇大帝前多美言几句,给家里带来幸福,保佑来年一家平安,由此便有了祭灶君的风俗。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 *** 奉承他。请他喝糖茶,让他多说好话、吉祥话。此外,在晋北地区还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12、贴窗花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腊月二十八刚到,人们便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窗花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也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及人们的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13、孝义皮影戏起于战国,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学术价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孝义皮影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亦称“灯影儿”、”纸窗子”。纸窗糊制有严格的裁纸、毛边、对口、粘贴、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整无皱雪白无瑕。孝义皮影造型粗犷,简练夸张,线条遒劲有力,极富韵味;剧目丰富,题材广泛,极具学术价值。皮影戏深受孝义人民的喜爱,每一场皮影戏的演出都座无虚席,观看皮影戏是孝义人民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4、孝义碗碗腔有皮腔和碗碗腔两种声腔,均来自孝义皮影戏。皮腔因主要以唢呐为伴奏乐器,故亦称“吹腔”。碗碗腔因有一碗状铜铃参与伴奏得名,属特殊的板腔体结构,不能以常规的板眼来规范节拍。碗碗腔唱腔的特点是真假声混用,多用“虚词假声腔”。碗碗腔的优秀剧目如《柳树坪》、《三上桃峰》、《酸枣坡》等为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激励民族斗志起到了重要作用。孝义碗碗腔也因此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5、串黄河,就是串“黄河阵”,也称串“九曲八卦黄河阵”,是一阵群众性的广场艺术形式。相传“串黄河”早在清代中叶就已经形成。表演孝义纸窗皮影戏的艺人根据《封神演义》故事改编的《黄河阵》,独辟蹊径,创造了“串黄河”的活动。
16、选一块平坦的空旷地面,按设计好的阵图埋设365根1米高的木棍,寓示一年365天。再设5根高杆,杆高5米左右,分别埋设于东西南北和阵中心,四面的高杆表示4个阵门,阵中心的高杆隐示中央无极图。高杆上方插彩旗,阵中高杆下摆放供桌,坐南朝北。365根棍与棍之间用细铁丝或细绳串联,使之形成蜿蜒曲折、变化多端的人行通道,通道宽1米左右。棍用彩绸或彩布缠裹,高低杆上悬挂琳琅满目的各种花灯。整座黄河阵花团锦簇、灯火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17、串黄河,意在一个“串”字。秧歌队先行,载歌载舞,尾随其后的群众随之翩翩起舞。它是一种集智慧、浪漫、娱乐于一体的活动,让人们在游乐中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
18、观灯是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红灯挂在大门外"是至今仍流行的歌谣。每家每户挂起红灯笼,寓意照亮前程。不仅如此,在元宵节当天,孝义的各大公园都会举行灯展,一家人结伴出行,到公园赏花灯、猜字谜,别有一番风味~
19、每逢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孝义都会组织大型的街头文艺展演活动。其中当然少不了历史悠久的汾孝地秧歌。汾孝地秧歌是流传在山西省汾阳市、孝义市的一种民间艺术,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地秧歌以演唱为主,武场地秧歌以舞蹈为主。来自各个文艺展演的队伍在街上欢快地扭秧歌,向人们传递新年的快乐,热闹极了!
20、我家乡的年味美食和特色风俗就介绍到这里啦!行孝仗义,包容大气,孝义欢迎您!
传统年味小吃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家乡的年味美食有哪些、传统年味小吃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