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端午节传统菜肴有哪些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端午节有哪些风格迥异的饮食习俗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端午节传统菜肴有哪些和端午节有哪些风格迥异的饮食习俗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中国的饮食传统有哪些
1、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2、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3、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 *** 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4、每逢新春佳节,尤其在北方,饺子是年夜饭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饺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因为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子”为“子时”,“饺”与“交”谐音,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喜庆团圆”之意。
5、饺子外形如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人们还会将硬币或者花生米和果仁包在饺子里,谁吃到饺子就预示新的一年将交好运。
6、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的明州(即今天的浙江宁波)兴起一种新奇食物,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圆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圆子”改称“元宵”。
7、新春期间很多地区都讲究吃年糕,因为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所以,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代表着美好的寓意和希望。正如诗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饮食文化
9、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舌尖上的年味|中国春节饮食文化知多少?
二、端午节有哪些风格迥异的饮食习俗
1、在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民间还有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是指黄瓜、黄鳝、黄鱼、黄酒、咸蛋。中医认为,端午节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用五黄的力量,健脾健身,提升自己的精力。
2、黄鳝在端午时节,圆肥丰满、肉质鲜嫩,不但味道特别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3、在端午节,民间还有吃蛋的习俗。在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除吃粽子外,还要吃茶蛋和盐水蛋。蛋分鸡蛋、鸭蛋、鹅蛋等。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4、在河南、浙江等地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都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辟五毒,有益健康。
5、在宁海、余姚及宁波市区,不少家庭依然保留着吃“五黄六白”的食俗。
6、五黄是指黄瓜、黄鱼、黄鳝、黄蛤、黄梅。各地稍异,水乡吃黄鳝,海滨吃黄蛤,山区吃黄梅,有的用咸鸭蛋、黄豆瓣、枇杷等替代,因地制宜,反正是五样黄字头食物即可。
7、六白,则是指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白切肉,或白酒、白蒜头等。民间认为,吃五黄六白能辟邪解毒。
8、五黄六白是“上市头”菜肴、瓜果,主打菜是黄鱼,宁波民谚有“五月五,买条黄鱼过端午”之说。在宁波人的心目中,千鱼万鱼的滋味都比不上金灿灿的黄鱼,它是鱼中的王子。
9、端午的黄鱼个头肥大,不论清炖、红烧、油炸、做羹,味道都鲜美无比。咸齑大汤黄鱼、苔菜拖黄鱼、糖醋黄鱼,都是宁波人的家常菜。
10、像苔菜炸黄鱼,用面粉拌成糊,将黄鱼肉条蘸裹面糊,入油锅一炸。翡翠般绿的苔菜,黄澄澄的油炸黄鱼,外酥内软,香味浓郁,味道好极了。
11、从黄鱼背部入刀,剖开成扇形,撒上盐晒干就成了黄鱼鲞。宁波老歌谣《十二月鱼名》有“四月黄鱼晒白鲞”之句,黄鱼鲞送给上海亲戚,是美味的下饭菜。
12、宁波的黄鳝产于家门口的田塍边,容易捕钓。黄鳝圆肥味美、肉质鲜嫩,佐以韭芽,炒成鳝丝糊辣、爆鳝等,色泽黄亮,清香爽口,为宁波百姓端午宴客时所必备。
13、黄瓜也是“当令头”蔬果,与虾仁同炒,也可单独冷拌,鲜嫩清脆。饭后细嚼枇杷,不但应节令,而且有助于消化。
14、从冯梦龙的《山歌》中,可知在明代,浙北一带的端午节有给小孩子吃煨蛋的习俗。
15、人们把干燥的蚕豆壳、蚊子草、蛤蟆草点燃,使火盆生烟。当火盆烟火旺盛之时,人们便取出事先准备好的青壳鸭蛋,在蛋壳的一端敲出一个小孔,向孔内塞进一只小蜘蛛,将孔封闭后放进盆里煨烧。鸭蛋煨熟后,将蛋内蜘蛛取出,即可给孩子们吃。据说孩子吃了这种煨蛋后,可以驱毒,盛夏就不会生痱子。在端午节,民间有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的习俗,或以酒洒喷。菖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作家汪曾祺在《端午节的鸭蛋》中提到过雄黄酒,文中说:
16、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旧时几乎家家酿雄黄酒,但多为男人饮,有些会喝酒的女人也饮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指蘸酒在小孩面庞耳鼻手心足心涂抹一番。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17、其实,传统的饮雄黄酒习俗是一种恶俗。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喝雄黄酒等于吃砒霜。雄黄还含有较强的致癌物质,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因此,服用雄黄极易中毒,轻者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意识模糊、昏迷等,重者则会致人死亡。
18、古时的老百姓为了驱邪、解毒,将中医学上针对实证采用雄黄的攻下疗法,误解为雄黄有驱邪作用,还把中医学上的解疮毒误解为雄黄可以解除或排出体内的毒物。
19、可见,人们不仅不能自制雄黄酒,就是含有雄黄的药品,也应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0、但是,如在雄黄里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妇女和儿童佩戴,可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同时,雄黄、艾叶、熏草都能散发出一种奇异的香味,可使蛇虫嗅之远遁。
21、在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
22、关于在端午节饮朱砂酒的习俗,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记载:“初五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23、在广州,端午节有吃龙舟饭的习俗。据说吃过龙舟饭,便会“龙精虎猛、顺风顺水”。所以,每年到端午节,广州一些村落的村民们就会聚集起来,一齐吃龙舟饭。
24、讲究的龙舟饭里有道主菜称为“龙舟菜”,用料是辣椒、黄豆、豆角、芹菜、大头菜和猪肉丝。由于扒龙舟会被水花溅湿身体,因此龙舟菜可以驱湿气。其他菜式包括寓意“红皮赤壮”的烧肉以及鸡、鹅、粉丝等,共有10个菜。
25、讲到粉丝,从五月初一开始,每次吃龙舟饭之前,村里的长辈都会把一些粉丝、虾米及一些瓜菜分给小孩,寓意他们长高长大。
26、此外,龙舟菜还包括粉葛扣猪肉、冬瓜粉丝虾米、酸姜炒鸭肾、茄子蒸家鱼、蚝油炒菜心、冬菇红枣蒸鸡、白菜薏米冬瓜香鸭汤等,都是美味的佳肴。
三、端午节的饮食习俗有哪些这些习俗包含怎样的养生道理
1、端午节的饮食习俗有哪些?这些习俗包含怎样的养生道理?这天早上一般一锅煮:鸡蛋鸭蛋咸蛋粽子加上一些草药一起。午饭一般包薄饼,买点瓯柑杨梅吃吃,下午会炒蚕豆,铁锅里放一些细沙炒热,再放蚕豆慢慢炒,直到爆开花,小时候最奇葩的是一边吃杨梅一边吃槐豆(炒蚕豆)。对于大方位上来讲,南北方饮食习俗差异很大,但有一处共同点就是要吃粽子!不管粽子的口味有多少变化,归根结底还是同一食品!若论当天吃什么饭菜更好,还是要区别来看:
2、在南方,除了吃各种口味的粽子以外,在部分地区还会吃其他美味菜肴,如福建在当天会饮雄黄酒,吃米粉肉、荷叶包等,在重庆会吃蛇羹,在江苏会有红烧肉、红烧鱼,安徽和县一带会吃鲥鱼、干鹅等美味,上海更有五月五,五黄三白过端午,其中包括吃雄黄酒、黄瓜、黄鳝、黄鱼、鸭蛋黄,还有茭白、咸鸭蛋白、白切肉。在北方,端午节就没有南方那么隆重,除了粽子,有些家庭也会做镜糕以替代粽子,还会白煮鸡蛋或鸭蛋,具体要做什么好的菜肴,好像没有那么多的讲究,绝大部分就是平常日子里的家常饭。
3、中国地大物博,民俗文化更是源远流长,餐桌美食更是因为节气、节日而变得更加动人多彩,所以,回答的这些有可能有些小的出入,但大体我觉得应该能满足你的求知欲;首先要吃粽子,中国传统节日少不了与家人团圆一起聚餐,与家人谈天说地说说近期工作生活,慰问老人近期生活状态如何,家人生活安康,小孩子能有茁壮成长。家庭聚餐说说我们家。有卤牛肉,红烧肉,炒小油菜,炸带鱼,花生米,冷拼盘,粽子以甜粽为主,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这短暂的假期。
好了,关于端午节传统菜肴有哪些和端午节有哪些风格迥异的饮食习俗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